
明末清初喬林刻杏核雕藍采和
微雕源于中國,至今延續有四千五百年的歷史。雕刻時不能光憑肉眼,而主要依賴于手指的感覺,所以微雕又稱之為“神意雕刻”。它可以分為立體微雕和平面微雕兩種。
(一) 納須彌于芥子的立體微雕
我國的微雕大約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先秦古籍《莊子》、《列子》中都記載有當時藝人能在不到一寸的材料上從事雕刻,使人物須眉了然。《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還說到,東周時期有個衛國的奇巧人曾在國王面前說,自己可以在荊棘的頂端刻一只洗澡的母猴。
立體微雕要求構思奇巧,造型生動,因材施藝,精細布局,所用的材料大多是桃核。杏核、橄欖核和象牙、犀角、沉香之類的材料。因為這些各類材料質地細膩、堅韌,紋理很細,
易于奏刀,是制作立體微雕的理想材料。
立體微雕發展到明代,進入了全盛時期。明代人稱之為“鬼工技”。明宣德年間(1426-1435)有藝人夏白眼擅長此技,史稱夏白眼所刻之物,若烏橄欖核上雕有十六娃娃,狀米半粒,眉目喜怒悉俱。到了明代中期,文人周暉在《續金陵瑣事》中有記載:“成化間,一樂工能刻木為舟,大可二寸,篷、桅、櫓皆俱。兩人對酌于中,壺滿半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櫓;一人運舵,皆有機能動。置之水中,能隨風而行,略無欹側。一舟必需白金一兩,好事者競趨焉。”
至明代晚期的天啟皇帝朱由校,更是喜愛立體微雕。他還親自操刀雕刻,他所創作的立體過果核雕“五鬼鬧判”形象生動,造型優美,歷來被鑒賞家評為上乘之作。民間更有常熟核雕藝人王叔遠,在天啟二年創作桃核雕刻“蘇東坡泛舟赤壁”,被明代作家魏學伊嘆為“靈怪之技”。舟長約3厘米高約0.5厘米,中間為艙,刻上五人物:蘇東坡、黃魯直、佛印和尚、艄公和舟子;7種器物;船篷、船漿、茶爐、茶壺、畫卷、念珠、葵扇;還有八扇小窗,艙的左右各四扇;三十四個“細弱蛇足”小字:“對聯”十六字,即“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題名”十四字,即“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篆印文字四個,即“初平山人”。如此眾多的人物、器物、文字全部容納于一枚“不寸之質”的桃核之上,可真謂納須彌于芥子矣!并且該核雕還以傳神的刀法把五個不同性格的人物情態刻畫的惟妙惟肖,各具靈性與特色。如蘇東坡“左手扶魯直背”,黃魯直“如有所悟”,佛印和尚“嬌首昂視”,艄公“若嘯呼狀”,舟子“若聽茶聲然”,繪聲繪色。
還有,被明代人稱之為“鬼工人”的果核雕刻人物立體微雕。(見圖)它是一顆明末清初江蘇如皋人喬林的杏核雕藍采和(八仙人物之一)。該杏核橢圓形,稍扁,栗殼色,光亮璀璨,四百年至今,表皮儼然罩上了一層厚厚的包漿。其長2.2里面,寬1.8里面,厚0.5厘米。果核的雕刻須知:核有心,心為白色的油脂狀物,雕刻時須全部勾出,否則易蛀,易霉,易敗。核的表皮還有槽痕,深入雕刻時內部還有空隙。這些果核材料上的特征雨弊端亦取借勢避虛就實,在整體的構圖上揚長避短。
該顆杏核的雕刻生動、細膩,采用夸張的藝術手法,加強對人物神態的刻畫。其頭部占整個人體比例的近三分之一,人物做正面相,刻畫生動,眼、鼻、嘴顯得十分清晰,其頭部微微上仰,有發鬢,其刀法圓潤,簡潔硬朗有力,身著短襖衣褲,絲帶束腰,雙手捧花,足踏祥云。從其發冠裝束、刀法、形態推測,當是八仙人物中的藍采和。
該杏核雕藍采和的右側腰部下有一空洞,有衣遮掩,很是隱蔽,此乃是作者用細長的小刀深入核內鉤出油脂狀核肉的地方,我們不得不由衷地佩服喬林的良苦用心了。
藍采和背后左側的褲腿處刻有一方陽文小章約2毫米見方,以小篆出之,為“喬林”二子,字形秀麗停勻,布置得體,清晰可辨,可見作者必然深諳篆法之三昧。喬林,清初如皋人,字翰園,號西墅,晚號墨莊。山水不拘家法,有蒼潤罨靄之趣,工吟詠,善篆隸,得秦漢遺意,至鐫刻晶玉、瓷、牙、銅鐵、石圖章各臻奇妙,而手制竹根章尤精雅絕倫。(墨香居畫識》、《廣印人傳》)
喬林多才多藝,書畫雕刻各臻奇妙,這與當時江蘇如皋的地理人文環境有極大的關系。眾所周知,明末清初的著名才子冒襄,如皋人,至今遺址“水繪園”還名聞江東。如皋當時還是印章篆刻如皋派的發祥地。喬林居其間,藝術熏陶磨練,身受影響,因此從實物到文學資料的考證都說明了喬林的藝術造詣及其特定的時代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