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瓷碟的口徑17.2厘米,高5厘米。釉層肥腴純厚,釉面失透是色青中帶微灰,有較強的玉質感。胎土灰白、堅致,胎體較厚。它的形制不大,卻有小器大樣、小器大作的風采,展現了明中期龍泉窯作品的迷人風采。像這樣一類龍泉窯產品,目前在東南亞多個國家,以及我國沿海的沉船中有較多發現。這種現象的出現,緣于明代龍泉窯青釉瓷通過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區,出口東南亞,再由東南亞國家轉至世界各地。現在民間有收藏,也難能可貴。

明中期龍泉青瓷淺碟
知識鏈接龍泉窯青瓷與越窯青瓷的區別
青瓷,又稱“青釉瓷”,它的胎、釉含鐵量在1%-3%之間,在窯中以高溫還原氣氛燒成,釉色呈茶黃或茶綠,又因時代,窯口的不同而有差別。
青瓷始燒于東漢。唐代以前越窯為最佳。宋代,龍泉窯,耀州窯青瓷輝映于南北民間。元代中期以后,青瓷逐漸衰退,僅龍泉窯系出產青瓷。
越窯窯址在浙江省上虞、余姚、寧波等地。越窯青瓷多見于明器,紋樣與佛事有關,多斜網格、弦紋、水紋、聯珠紋。造型多采用象生形式。裝飾以鏤空印花,堆雕最為普通,釉色青中帶灰,有茶黃、茶綠兩種。三國時期的產品,色澤較淺,兩晉時較深。
龍泉窯位于浙江龍泉縣,始燒于西晉,明中期后衰落。北宋以前,龍泉窯受越窯、甌窯、婺州窯影響,產品與這三個窯口所出產品類似。南宋時,吸收官窯薄胎厚釉的技術,風格為之一變。
龍泉窯瓷并非僅指青綠色瓷,它還有“黃龍泉”等。釉的質感溫潤如玉。
南宋時,龍泉窯青瓷有“白胎青瓷”、“黑胎青瓷”兩大類。
從釉色看,龍泉窯青瓷最有名的品種是“梅子青”、“粉青”。造型很多,主要有碗、碟、盤、杯、缽、壺、香薰和各式爐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