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擺脫‘策展人’這個單一的身份,我希望自己是一個文化交流的使者,一個搭建橋梁的專家”,旅法著名國際藝術策展人程昕東如是說。
日前,2015年“中法文化之春”活動在北京程昕東國際當代藝術空間拉開帷幕,法國駐華大使顧山在致辭中評價程昕東時說,“他是中法文化藝術的推廣者和傳播者,為推動中國與法國,甚至與世界各國之間的文藝交流,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已是法國文學藝術騎士勛章獲得者的程昕東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坦言,自己曾是中國最具理想主義情結的那一代人,“紅色”始終是他內心的主流色彩。
1989年年初,一輛火車從北京穿過西伯利亞來到華沙,26歲的程昕東趁火車中途停靠下車拍照。“結果就誤了火車,行李也落下了,身上只剩100美元和一本護照。”
在當地人的幫助下,程昕東買票經東德轉到法國巴黎,還恰巧找回了丟失的行李。對于這些經歷,他認為,人生存在太多的偶然性,但偶然的背后卻有必然的聯系,“對藝術的追求也是如此”。
剛到巴黎,第一次看到這么多霓紅燈的程昕東,仿佛置身于童話世界之中。“那一刻,我知道我已戀上了巴黎。”
1990年,求學中的程昕東加入了法國北方小丑劇院,擔任導演助理。在那里,程昕東結識了諸多名流,其中,法蘭西畫廊的藝術總監卡特琳娜·蒂爾克,讓程昕東走上了策展之路。
兩年后,程昕東成為進入法國畫廊系統的第一個亞洲人。當年年底,程昕東受法國文化部與外交部委任,參加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法國著名畫家皮爾·蘇拉熱個人畫展的籌備工作。
之后,程昕東在策展這條路上大展拳腳。就職于法蘭西畫廊的8年間,程昕東策劃了5次大型畫展。
他坦言,當一個人徹底顛覆了以前的生活狀態與方式時,就需要重新了解自己,以及了解中國。“因為有了距離感,看問題的角度也會不同。”
1999年,程昕東回到中國,得益于在法蘭西畫廊工作期間積累的人脈關系和策展經驗,他很快就在國內策展業中建立了自己的王國。僅1999年到2009年的10年間,程昕東在國內外共策劃了超過50場當代藝術展,包括時裝名人阿瑪尼在內的世界名流都是他的“座上賓”。
“從商人到藝術家,我始終堅持自己的程昕東風格,因為藝術就是要帶上個人特質的。”程昕東希望能盡最大努力抹平他國藝術和中國藝術的溝壑。
2012年,為表彰程昕東在藝術界的杰出貢獻,法國政府文化部特別授予其法蘭西文學藝術騎士勛章。“我喜歡‘騎士’的稱號,它有一種革命的精神,對我來說這只是一個逗號”。
如今,面對國人越來越頻繁地追問“中國為何出不了藝術大師”,程昕東表示,每個藝術家所處的時代不同,他們的成長都有其不可取代的特質和特征,因此有時會涌現一批天才藝術家,有時只會出現優秀的個人,這很正常。
“身份、國籍不應是個人追求藝術的障礙,無論在何種語境下成長,只要真誠地熱愛藝術,敢于為藝術獻身,終究能走向一個高度。”他最后說,“每一個時代都會涌現屬于自己時代的大藝術家。這一點我堅信!”
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