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香港佳士得“亞洲當代藝術(日間拍賣)”現場
2015年春拍結束,盡管香港蘇富比油畫和當代的夜場拍賣的成交額高達6.03億港元,香港佳士得的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專場拍賣的成交額高達5.94億港元,但在這些亮麗的成交數字背后,油畫和當代藝術市場其實正處于一個轉型期。
之所以稱現階段的中國油畫和當代藝術市場為轉型期主要基于以下兩點:第一,中國油畫和當代藝術市場從交易層面來看,交易依舊還算較為活躍,但自從中國油畫和當代藝術的收藏力量經歷了2006至2008年的高潮之后有所變化。油畫和當代藝術品市場階段性行情的調整,藝術家作品價格的變動只是市場的表象,產生這種變化的真實原因則是收藏盤逐漸由國際盤變成了以國內藏家為主的國內盤。一個能夠持續發展市場依托的是處于藝術品市場交易終端的購買力,而購買力的變化最終的落腳點則落在了藝術品的價值。市場的起落變化意味著中國油畫和當代藝術品整體層面的價值并沒有得到國際性購買力的完全認同,這種認同只是階段性的,甚至可以略微夸張的說在2008年之后這種認同基本上戛然而止。雖然仍然有國際性的藏家在收藏和關注中國油畫及當代藝術的發展,但是這種關注形成不了2008年之前的那種廣泛性了。因此,購買力量的變化是這輪市場行情調整的前提。第二個原因是這輪油畫和當代藝術市場行情缺少熱點,中國油畫及當代藝術市場行情從2006年紐約蘇富比首次在全球范圍內舉行亞洲當代藝術專場開始,到2008年秋季拍賣結束,這波行情持續了兩年的時間。這波行情是建立在中國油畫及當代藝術價值此前一直被低估的基礎之上的。這輪高漲的行情主要是對于此前弱市行情的“補漲”。第二個階段是藏家會選擇購買近30年油畫及當代藝術發展過程中重要藝術家的作品,第三個階段藏家聚焦在油畫及當代藝術家創作的代表作品。正是在這三個階段中,市場通過它自身的魅力使大量有價值的作品在市場中流動。與此同時,這些作品在市場中也受到國內藏家的追捧,從而產生了足夠豐厚的利潤回報。但在2009年之后,油畫和當代藝術市場行情回落,回落是因為藏家也開始學習,也開始冷靜對待藝術品投資和收藏這件事。因此,市場的投機甚至投資情緒減弱,大家重新開始思考哪些中國油畫和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是真正有價值的,他們作品的價值到底在哪里,對于這些問題的思考體現在市場層面就是市場自2009年之后開始了一輪洗牌。

2014年香港佳士得秋拍
中國當代水墨成為新熱點?
目前,從油畫與當代藝術市場的細分板塊來看,中國當代水墨已經形成支撐油畫及當代藝術市場行情新的板塊,標志是香港佳士得在2014年秋拍首次開設了“中國當代水墨”專場拍賣,這顯然是順應了新的購買趣味,首場“中國當代水墨”專場的成交額達到6067萬港元,也交出了90%成交率的成績單。2015年春拍,香港佳士得“中國當代水墨”專場的成交額2677萬港元,專場成交率為86%。但中國當代水墨能否帶動新一波的市場行情取決于對于其價值的判斷,而對于藝術作品的價值判斷要放在一個有些距離的歷史時空中才能得出更為客觀的結論,而當代水墨是處于進行和發展中的藝術,其價值是在呈現的進行時當中,所以當下的判斷難免就顯得過于局限了。所以,這也是中國當代水墨不能撐起這波市場行情的最重要的原因。

趙無極《12.04.60》 油彩 畫布1960年作
抽象藝術熱了嗎?
那么,目前正在熱起來的抽象藝術能夠撐起下一波油畫及當代藝術的行情嗎?答案同樣是否定的。目前市場中最受藏家歡迎的是以趙無極、朱德群為代表的這類抽象作品。趙無極和朱德群都在法國乃至在全球獲得了良好的聲譽,作品價值得到了國際性的共識。同時,他們作品的藏家群體也非常國際化。因此,他們作品行情較為穩定。在香港佳士得的“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專場拍賣中,趙無極的作品《12.04.60》以3596萬港元成交;朱德群的作品《冬季蘇醒》以2252萬港元成交。香港蘇富比春拍上拍的趙無極作品《07.04.61》以5564萬港元成交。中國嘉德2015香港春拍上拍的朱德群作品《構圖第十》以943萬港元成交。而自2009年以來,蘇富比和佳士得乃至國內的嘉德拍賣公司和保利拍賣都加大了對于趙無極和朱德群兩位藝術家作品的征集力度,他們作品的購藏主要力量也從以歐美藏家、港澳臺華人收藏圈逐漸過渡到以國內藏家的參與為主。他們作品市場行情是建立在價值已經得到共識的基礎之上的。而其它的華人抽象藝術家的作品的價值還遠未達到如此的認可度。與歐美的抽象藝術的發展不同,抽象藝術的發展有其西方藝術發展史上發展的必然,因為西方藝術從文藝復興至19世紀末期完成了在二維空間呈現三維空間幻象的“任務”。模仿的自然的任務的完成,藝術家的任務變成了回歸真正的二維空間,他們認識到藝術要回歸到本體,于是藝術作品變得越來越平面化,越來越去“空間化”。所以,正是有這個過程,歐美抽象藝術的產生與發展是有藝術內在發展邏輯,而且在藝術形態變化的背后其實也根植于歐美哲學的發展。而中國的抽象藝術缺少內在的邏輯演變,中國抽象藝術家的作品大都使用的是線條,這當然與中國自身文化和藝術表達中對于線的重視有因果關系。但比較來看,中國的抽象藝術與歐美的抽象藝術從形成到發展其實是完全不同的。況且,目前能夠達到趙無極和朱德群對于抽象藝術形式美的創造的藝術家并不多,很多抽象作品缺少應有的深度,大部分作品仍然主要在形式或者技法層面進行探索,而能夠在創作上有原創理念的作品更為罕見。而且,在購買力層面上,很多人對于抽象藝術還是較為陌生。所以,盡管市場層面,抽象藝術成為2014年以來的市場熱詞,但抽象藝術引領一波市場行情也不是件易事。

關良《新安水電站》 布面 油畫 61×82.5cm
二十世紀油畫價值抬升
二十世紀老油畫的市場價值一直被低估,隨著近年來學術界對于民國美術和老油畫家的梳理,這部分作品的價值逐漸凸顯出來。在今年春拍尤以中國嘉德在香港推出的王濟遠作品的專場拍賣取得的漂亮的成交結果就是明證。王濟遠曾任上海美專教授、教務長,1926年赴歐洲旅行,考察西方藝術,隨后也數次赴日考察藝術。1941年赴美國,創辦華美畫學院,傳授中國畫和書法。其作品此前很少在市場中出現,這次嘉德退出了“所濟彌遠——王濟遠書畫擷珍”專場,該專場上拍了60件作品,全部成交,整個專場的成交額達到612.38萬元。此外,關良和吳大羽作品也繼續受到藏家的追捧。關良的作品《新安水電站》在中國嘉德以575萬元成交。吳大羽作品《譜韻-63》以1150萬元成交,創出吳大羽作品拍賣價格的新紀錄。北京保利春季拍賣會上拍的吳大羽作品《無題-19》以1035萬元高價成交。市場的這種現象顯示藏家對于藝術家學術價值的認識在深入。價值永遠是價格的根植所在。而未來中國油畫及當代藝術市場的走勢必然要向價值層面回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