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彩四系罐,高22厘米。它是在陜西地下埋藏了1200余年的盛唐文物。它那豐肩鼓腹上,稀疏地灑落著黃色與綠色的釉彩,向下流著,淌著,快要滴下來了。它的斑斕瑰麗,不禁令人想到節(jié)日夜空中五彩繽紛的禮花。這幅在爐火純青的陶窯中流成滴就的”禮花圖”,可與中國國畫中的潑墨畫媲美。這種精巧的工藝,其獨具的特色是出于自然,可又高于自然,天工造成,又巧奪天工。
唐三彩,是唐代鉛釉陶器的總稱。鉛釉,是以鉛和石英配成的透明釉。這種釉料,摻進適量的氧化銅,就燒成綠色;摻進適量的氧化鐵就澆成黃褐色;如加入氧化鈷,就會呈現(xiàn)藍色。名為三彩,在有的器物上,可實際并不只三彩。工匠們在這種色調(diào)的基礎上分別配出了淺黃、赭黃、翠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艷麗的色彩。這件四系罐上的三彩,仔細分來有黃、綠、褐黃三種。
三彩器的制作是經(jīng)過兩次窯燒的。先將陶坯入窯素燒成形,施以鉛釉,再進行燒制。鉛釉在大約900度左右的窯溫下氧化,形成千古不變的艷麗色彩。
唐三彩,在中國陶瓷的譜系中原來無籍 無名。在20世紀以前的有關文獻中很少關于它的記載,同時,也不見傳世器物。1899 年,隴海鐵路工程修到洛陽附近,毀壞了一批古墓,發(fā)現(xiàn)了為數(shù)眾多的唐三彩陶器。
這批三彩陶器運到北京,引起古器物研究者王國維、羅振玉以及古董商人的重視,被廣泛搜集和研究,這個不被前人重視而長期默默無聞的藝術品種才開始蜚聲于文物界!
據(jù)考證,唐三彩可能始作于唐高宗時(650—683)。盛唐時(713—755),創(chuàng)作之精,數(shù)量之多,都達到了頂峰。爾后,其勢漸衰。宋、遼、金、元各代都有制作,造型和風格與唐三彩相較也各有特色。明清時代,三彩器雖然不多,然而,制造三彩的鉛釉綠彩被用到燒造琉璃磚瓦上,卻造成了一座座金碧輝煌的龐大宮殿群。今天在西安、洛陽、北京等地,都有一批能工巧匠專門仿制唐三彩。然而,那已不再是人民生活中的實用器皿,而是裝點書房客廳供人欣賞的特種工藝品了。試想,現(xiàn)在誰還會用只陶罐系上繩子到井里汲水呢?
早在1000多年以前,唐三彩就已流譽海外了。目前已知,在西亞的兩河流域,在歐洲的南部,在非洲北部的尼羅河流域,以及東方的朝鮮半島上,都發(fā)現(xiàn)過唐三彩器皿。在日本玄界灘的沖之島古代遺址里,發(fā)現(xiàn)有唐三彩長頸花瓶,在奈良的大安寺金堂和講堂遺址里也有唐三彩,單是三彩陶枕就有30多件。日本人民喜愛唐三彩,也燒制出了自己的三彩陶器,稱為‘奈良三彩”。
唐三彩的雄渾絢爛的藝術風格恰似盛唐時代風貌的寫真。它猶如一朵怒放的鮮花,與同時代的繪畫、書法、雕塑、建筑等作品和諧地構成了一座藝術的百花園。
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