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走進其典藏藝術館、不研讀其作品珍賞集、不揣摩其紅木品鑒標準,就不可能真正讀懂伍炳亮!”在業內人士看來,研究當代紅木,就不能不關注伍氏興隆明式家具藝術有限公司及其董事長伍炳亮。
偏居嶺南小鎮,無論生產規模還是經濟效益都排不到行業前列,然而,這并不影響伍炳亮成為令人敬重的卓然大家。
三“一”重工
廣東臺山大江鎮,一處靜謐的青磚灰瓦大院,伍氏興隆藝術館、典藏館就坐落在這里。
1200款名貴傳統家具精品,涵蓋了明清家具的各個品類,每一款都散發著獨一無二的美感。單是榮膺各類桂冠的國寶級珍品就足以列出一個方陣:
海南黃花梨靈芝如意紋大床。五屏式背板呈山字形排列,頂框末端圓雕卷云。各屏皆浮雕牡丹花福壽紋,屏下環板于牡丹紋中飾螭龍舒卷而成福祿壽三字,寓意不言而喻。床面光素,任其絲綢般的麗質隨性揮灑,任其華美天成的“鬼臉”盡情彰顯……
《清式檀香紫檀精刻清明上河圖地座屏》,以浮雕的手法,把汴京的繁華呈現在名貴紫檀上。拱橋上行人如潮,橋下清波回旋,舟楫相爭,情節刻畫精細入微,極富情趣。這件作品用檀香紫檀達3000公斤,在伍炳亮指導下,20名藝人歷時3年,花費5000個工時才完成。其造型布勢精妙,雕刻虛實相生,型制宏偉莊重,氣韻恢宏飽滿,極具藝術欣賞性。
海南黃花梨全榫卯可拆裝四出頭官帽椅。一木一器的選料方式是傳統家具的最高標準。這款家具的材料選自一棵樹,采用全榫卯可拆裝方式,榫接鉚合成器,鉚合處連一根頭發都插不進去。其造型方正素雅,線條流暢優美,紋理潤澤瑰麗,將明式家具簡潔優雅的神韻呈現無遺。
……
當業內人士長嘆“姚黃、魏紫俱凋零”,痛惜黃花梨、紫檀等珍貴野生木材瀕臨絕跡,行業無以為繼時,走進伍氏興隆,卻驚喜地發現那是一個姚黃、魏紫絢爛綻放、競相媲美的世界。
明韻清風,妙物為言。伍炳亮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行動和表達。
早在2008年12月,《伍炳亮作品珍賞》就已出版。包括他從事明清家具研究與設計制作30多年以來400款珍品,既有高仿制作的明清經典家具,也有經過改良與創新的當代明清式古典家具。
“圖集具備了迄今為止國內最好的設計和印制水平,更重要的是作品本身的魅力和光輝,令人嘆為觀止。” 著名作家、收藏家海巖稱之為“永恒的贊嘆”。
“繼承與發揚并重,有意識完善明清家具類別體系,設計制作出千余款作品,建立起傳統風格家具的實樣體系和完整的樣式圖例,使中國傳統家具概念變得生動清晰。”中國文物學會收藏鑒定委員會副會長曹靜樓評價。
“經歷了晚清到‘文革’上百年家具藝術衰落史之后,我國終于有一部圖集,可以集大成地將當代傳統家具藝術的復興記錄在案,供后人檢閱了。”中國家具協會副理事長、古典傳統家具專業委員會主任陳寶光贊嘆。
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家具協會授予伍炳亮“中國傳統家具繼承與弘揚杰出貢獻獎”,還因其在行業首創“型藝材韻”的評鑒體系。
“一款精品家具應該是造型、工藝、選材、氣韻的完美結合。” 多年來,伍炳亮孜孜不倦地向社會傳播傳統家具的審美標準。
一系列館藏、一套圖集、一個標準,伍炳亮為傳統家具行業實實在在地鑄就了三大重點工程。
伍氏風險
民間藝術館建館易、守館難,發展更難。當龐大的開銷耗盡了當初的熱情和財力,只能關門大吉。
伍炳亮同樣壓力山大。
鐘情于名貴的姚黃魏紫,光購買材料就要占用大量資金。精工細作慢工細活,一款作品往往要花更長時間。頂級佳作只做收藏,縱然是國寶級的珍品也不拿去變現,可想而知,上千款藏品的保養和管理需要付出何等代價。
不僅惜售,伍炳亮還耗費大量資金從海外回購早期制作的海南黃花梨家具。
“上世紀80年代收購過很多明清家具,當時想以藏養藏,自己只留下小部分,很多都賣掉了,錯過的就永遠錯過了,現在想起來非常痛心。新做的古典家具也一樣,一款真正的精品不可能重復,很難再做回來。”伍炳亮頂著壓力把收藏規模進一步擴容。
“讓每一款家具都是藝術品。”針對目標群體,堅持目標定位,突出優勢和特色,伍炳亮提出削減規模,降低產量,以更加精益求精的態度來制作收藏級別的精品,以實業養館,團結更多力量共同維護,從而獲得了穩定的支持。
假期是伍炳亮最忙碌的時候,粉絲們從全國各地相約而來品鑒、交流。伍氏興隆極富藝術價值的藏品不但受到業界關注,也吸引了大眾的目光,其公共文化價值逐漸被社會認可。
“極品材料、極致呈現和極致體驗,伍氏興隆這一定位的背后只有兩個字:難、敢!”中國家具協會傳統家具委員會秘書長姜恒夫道出了不為業外所知的“秘密”,“做一個500斤材料的案子,用緬甸花梨(草花梨),一兩萬一噸,做好做壞沒什么壓力;用紅酸枝,每噸幾萬到十幾萬,壓力也不大;用越南黃花梨,目前每噸800萬至上千萬元,就開始有壓力了。若是海南黃花梨,每市斤就要一兩萬元,壓力就非常大了,做不好家具還沒有同等重量的木材價格高!”
名貴材料日漸稀缺,價格越來越昂貴,有沒有把握利用頂級材料做出高端藝術家具,對于從業者來說是巨大的挑戰。
“現在很少有人敢冒風險。在別人不敢出手時,伍炳亮仍以每市斤一兩萬的價格購進海南黃花梨,為稀缺名貴材料賦予第二次生命,源自他高超的功力和對藝術的熱烈信仰。”中國傳統家具專業委員會主任陳寶光常為伍氏精神點贊。
知音無價
伍炳亮對材料很“無情”。
無論多么珍貴的木材,在他那里都得過澆水、暴曬等蹂躪關。
在伍炳亮看來,只有將家具艷麗的火氣去掉,才能產生沉穩的韻味。而對于發展黃金期的傳統家具行業來說,他同樣呼吁“去火氣”。
近年來,傳統家具行業迅速擴容。因場外資金的大量涌入,出現了木材交易過程近乎搶購、資源緊缺趨勢加劇等問題。《2013年中國紅木進口形勢分析報告》顯示,2013年我國紅木進口量與進口總額增長均超過50%。
“市場上型制失衡、工藝粗劣的家具比比皆是。這樣下去,數年內就可能將世界范圍內的珍貴木材消耗一空。”伍炳亮深感憂慮的同時在不斷追問,“黃金期的意義是什么?傳統家具的生命力何在?”
“黃金期的意義絕不是用資本方式算計出來的利潤目標,經濟效益的成功并不能代表與之相符的藝術成就!”他希望凝聚業界力量,致力于創作傳世作品,讓每一款家具對得起資源。
西方設計師被尊稱為“為材料塑造靈魂的魔法師”。而高端設計人才匱乏,抄襲成風,恰恰是我國當代傳統家具生命力脆弱的原因之一。
“既不是簡單地復古,也不是中國元素的堆砌,引導企業走原創設計之路,在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中找到位置,讓家具詩意地棲居在人們的生活中。”伍炳亮幾度撰文呼吁營造行業學術氛圍,下力氣培養設計人才,而創新設計正是中國傳統家具的生命力所在。
“傳統家具所傳遞的是典雅、沉靜的精神氣質,它關照的是消費者的內心。而行業的升級同樣離不開消費者的覺醒和審美能力的提高。”伍炳亮認為,只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精品才保值增值,才有收藏價值,市場的力量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光靠市場的力量還遠遠不夠。
“為什么精品難求?真正懂得明清家具的鑒賞家太少,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行業發展。” 伍炳亮倡議行業聯合高校開辦傳統家具鑒賞培訓班,在理論和實踐層面培養人才,吸引人才跨界進入家具行業。
“傳統家具行業渴求尖銳的批評家、犀利的鑒賞家。只有敞開胸懷接納批評,只有讓批評家、鑒賞家活躍起來,才能鞭策、引領行業不斷反省、理性前行。” 在伍炳亮心中,藝術無價、知音無價。
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