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丹
6月21日是父親節。6月17日下午,文化學者、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做客中新網《人物對話間》,談父親在家教中扮演的角色、孝道問題及家風家教問題。在訪談中,于丹說到中國傳統文化中“父”字的概念。她認為,從漢字“父”字的構字來說,父親是一種門風,是一個家的楷模。于丹解釋稱,在漢字中,父親的“父”其實就是斧子的上半邊,父原來在說文解字中意思是他手中持著一個儀器,也就是他拿著這個東西其實就是一個楷模,就是一個模仿,所以父親就是一個引導者。
于丹認為,“養不教,父之過”并非中國文化特有的現象,“這是人類共有的現象”。她說:“你只要養育孩子,就不僅僅是一個生理意義上角色,同時也是他一輩子的責任和擔當者,然后也是他的啟蒙者,最早的道德理念其實都是在父親身上,可以說父愛如山,母愛如水,父親就是一個家里的支柱。”
談及中國傳統文化中父親的角色,于丹指出,中國人過去就是講在家如何侍父,如何侍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家到國之間沒有社會的,人在社會上做了什么好公民,在中國教育體系里面是空白的。“中國人認為建功立業一個在家庭,一個在朝廷:在家庭里面做一個什么樣的君子,在朝廷做一個什么樣的官員,這加起來叫士大夫,所以這種人格都是從家教里面起來的。”
“在家有父有兄,長者為兄。‘兄’就是一個小人上面頂著一個大大的口,能開口說話那個男孩子叫長子。為什么長子要帶弟弟妹妹?因為前面有父親引;下面弟,就是守孝,也就是說弟弟是遵循兄弟之儀,跟從著父兄往前走,傳承家庭門風。所以你從男孩子在家里的位置能夠看得出來,原來的父權是干什么的。”她說。
于丹認為,父親是一個家的規矩。她說:“中國人從最早我們現在能看到周公一沐三握發,這是寫給他自己兒子伯禽家書,然后別人覺得他的孩子很有出息。周公覺得這是一個大事,就告訴孩子,你要知道你是誰的后人,你要知道我是怎么工作的,你怎么能夠不辱沒文王、武王的名聲,你拿到地位只有更謹慎。這就是我們能找到最早家書。再往后到曾國藩家書,然后一路下來到今天,其實從傅雷家書還能看到家訓的影子。”
但于丹也坦言,今天父親在家里應該做什么,傳承什么精神已經“被弱化了好多”。“今天,還有多少家訓、家書,家里有所不為的規矩?你是這家的孩子,我們家有幾件事情不能做的?還有哪些道德是我們家孩子必須要遵守的?這些事情你現在去問做父親的人,他心里也不是特別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