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有儒:和田籽料是怎樣形成的
發布時間:2015-11-10 返回列表
關于和田籽料的形成是一種問題,我查閱過很多的資料和不少專家學者的演講、論述,以及諸多散落在民間的流傳故事,各種說法大家都認為籽料是冰雪熔化、山體崩塌、山料被沖到河體之中,再經過數百公里水流的搬運,期間石和玉混雜相互碰撞、摩擦,最后在平坦的地區形成和田籽料。上述的觀點似乎很容易被接受。誠然山料經水流沖刷、長期搬運可以被水沖成籽料,但是根據我50多年在一線的實踐經驗與實地考察,有大量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現在和田玉河中的籽料并不是由山料經高山由水沖刷而成。換句話說籽料原生礦不是山料,山料不是籽料的媽媽,籽料也不是山料的兒子。它與山料一樣是同屬于原生礦,根據有以下十個方面:

第一,玉龍喀什河到和田市上下大概270多公里,這條河在這里分杈分成兩條河,一邊是到玉石礦,另一邊是喀拉喀什地區。這個山上有白玉,也就是現在大家知道的山流水,這個發源地冰凍下來以后,往和田市方向走,可以撿到山流水,每年大概有100公斤左右。我在和田收料的時間三四十年的時間,每年大概是100公斤左右,好的時候出一大塊一百公斤、兩百公斤,也有幾年出一塊。大概就是這么一個地段,20公里左右當中可以撿到山流水。再往和田方向走180公里左右沒有玉石,一塊玉石都沒有,籽料也沒有、山流水也沒有。
再往和田市方向,這七八十公里這一段河再往下走,這180公里往下走,就是靠近和田市附近大小上下這一段,有六七十公里,這一段河當中是籽料,最好的籽料產區。這個籽料就在這一段河流當中埋藏著。如果說這個和田籽料是由這個地方的水沖下去,當中這一段七八十公里的地段為什么沒有玉。這個玉不可能從天上飛下來再掉下去。
第二,和田籽料主要是由透閃石和陽起石組成,質地比山流水更加的溫潤,品種更加繁多。玉質的好壞并不是水流沖刷長期搬運可以改變的,只能是礦物體本身形成時候固有的,因此流水不可能將粗糙的質地沖刷成細致的質地,也不可能將軟質地的玉沖刷成硬質地的玉。我們做玉的都知道,很多老鄉把山料磨一磨,切一切,用沙石磨成籽料的,山料還是山料,籽料還是籽料,大家一看就知道這不是籽料,這是假冒偽劣。如果山料可以沖刷以后就成為好的籽料,那滾筒機磨都成好的了。
第三,和田籽料有黃、青、白、墨、碧,這五種基本的色調,每一塊顏色都是由這五個基本的色調來的。而玉龍喀什河源頭的山料只有白玉和青玉,就是剛才講的這條河,這條河和山的地方只有白玉和青龍玉兩種。黃、墨、碧三種從哪里來的?難道河水的沖刷可以改變玉石的原料嗎?
第四,有很多籽料是半石半玉共生,有的純石包玉,玉的部分都被河水磨成極其光滑的部分,石頭部分還沒有被磨掉,并且與玉共生,這種現象應該如何來解釋。這里有兩個樣品,都是我自己的石頭,這是半石半玉。這個上面玉已經磨的這么光滑,下面的石頭仍然存在。如果是水流沖刷而成,石頭應該老早就磨光了,玉才能磨成這樣。現在是玉石共生,玉磨成這樣,石頭還在旁邊存在,所以不是水流沖刷而成。還有下面石包玉,有人問我這里面的玉好不好,我說你看這個玉很好,里面的玉質相當好。真正的石包玉。這一塊是籽料,黃玉的籽料,和田玉,里面的玉相當好。這塊籽料4公斤重,很好,外面就是包的石體。黃玉一般來講都帶這種顏色的皮,沒有單純的。籽料里面形成皮的比較多就是白的和黃的,都有皮。白玉可以形成紅皮、白皮,墨玉、青玉、碧玉基本上沒有皮,這為什么,以后再來商討。為什么長不上紅皮,也長不上其他的皮。一般青玉、碧玉、墨玉都不長皮。
第五,從籽料質地、顏色、皮殼在河流中的分布狀況看,經我多年的觀察和總結發現,顏色、質地、形狀、性能、甚至皮色大體相同的玉料基本產出在同一段河流中,混淆存在的很少,各個河段或產玉區出產的籽料都有其不同的特點,這與山料的產出分礦坑的原理基本是一致的。如果是高山雪水融化沖下來不可能有如此較為清晰的產狀分布。
事實確實存在,這一塊是一個假皮,為什么現在大家買玉買到很多假皮的呢?因為剛才講了,20公里這一段有山料,再下面沒有玉石,到200公里往和田方向走,這二三十公里河流里面出的籽料上面都是帶有白皮,現在老鄉挖出來以后白皮好像給染色了,上面都有一層薄薄的白皮。再往下走兩百多公里,兩百二三十公里,這一段河里面是光白籽,沒有皮。
再往下走,帶有紅皮的籽料或者帶黑皮的籽料。所以這些東西跟前面那些白籽有不同的地方。如果說有沒有嚴格的絕對那么區分?也有混淆的地方。這個再往下面走10公里左右地方出的,這個紅皮和前面的紅皮又有點不一樣。這個皮質有一點麻皮色,當中這個料還帶一點青花,這種籽料一定出在這個地方,一看就知道是在那個地方。如果你們去過和田就知道,地毯廠往北去的斜對面,我們以前去過208部隊就在那個地方。料質非常細膩,里面的皮色沒有這么鮮艷。再一個就是這個料質細膩里面有淡淡的青花。
和田市飛機場下面靠近喀拉喀什河流出的籽料,隔壁沙漠中多數的帶一點斑點,看著很漂亮,切開里面都不干凈,里面有漿花、有臟斑。第五問題就是按玉石的籽料在河床分布狀況看,也不是山上沖下來的。如果水沖不可能形成分段情況。
第六,從和田地區東起策勒縣的奴爾鄉,西至墨玉縣的皮亞曼鄉,大約160多公里,約900多平方公里的戈壁灘上,分布著山料與籽料在形狀、質地、顏色都不盡相同的戈壁玉料,這就是戈壁灘上戈壁料,這是黃玉,這個戈壁灘上可以看到挖出來,分布著跟籽料形狀、質地、顏色都不盡相同的戈壁玉料,在900多平方公里的戈壁灘上。這些玉料不是原生,它們從那里來?顏色、質地都和喀什山上不一樣,這900多平方公里戈壁料都在這一段里面可以或多或少的找到或者撿到。如果說戈壁料要從皮山縣一直到若羌縣,這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大戈壁灘上都有。從策勒縣到民豐縣都有,每一個縣上的戈壁灘上都有戈壁料。多少不一樣,戈壁料里面的顏色非常豐富,剛才講的五種基本色調都有,非常豐富。這個戈壁灘的料從哪里來?喀什河是南北向,昆侖山是東西向,這不可能沖下來的。
第七,在計劃經濟的時候,山流水每年正常大約產100公斤左右,按一萬年來計算,產量大約是1000噸,而現在每年挖出的籽料約為15噸,不包括墨玉河和葉爾羌河,也不包括前面流水的那條河。只講玉龍喀什河。和田玉為人類的利用歷史有七八千年,按理這些玉料到就被挖掘光了,而現在的廣袤的戈壁、河流、農田緩坡溝壑中仍然蘊藏著大量的籽料,這是從哪里來的?或者說每年兩公斤,挖掉這么多怎么還有?這是和田的山料,這是黃玉,這是墨玉(青花),青花里面才有墨玉,其他是沒有的。
帶黑點的是碧玉,碧玉一定帶黑點,不要看燈光一打開,是青玉,化學元素是這個。所有的碧玉,不管哪里產的所有的碧玉都有黑點,只是多少的問題,某一個局部,不帶黑點,某一個局部帶。
第七個問題就講這么多,是產量的問題。
第八,從籽料在河床、戈壁上沉積分布的狀態來看,第一層是5—6米的泥土,上面都是土,可以種莊稼。再往下挖6—7米就是細砂、小石子、核桃大的亂石子。第三層是碗大、盆大、斗大的卵狀石塊。第四層就是巖石,到底了。從這個分布狀況來看完全符合地殼變遷的情況,我們本來想象汪洋大海里,大海因為地殼的運動,泥土、沙石、與水攪在一起,隨著地殼因為逐漸停止,沙、石、泥土由大到小逐漸的沉積下來,這礦層分布狀況也說明籽玉在新疆是大海的時候就存在。這樣一層層下來,籽料在大海里面就有了,當時翻滾出來以后,地殼運動,慢慢停止,大的石頭先沉積下來,然后一層一層沉積。
這里有兩張圖,籽料在山上、河里挖的時候都是像我們混凝土一樣的夾在里面,不容易挖開。以前沒有混凝土叫石灰石都放在一起,籽料也在里面,不是河水沖一下就可以沖開,不是那樣的。這個是怎么來的?這種現象說明玉,和田籽玉在新疆是大海的時候就形成了。
第九,從和田市沿玉龍喀什河順流而上,走約40公里就進入崇山峻嶺的峽谷地帶,玉龍喀什河蜿蜒曲折地游走在深邃的山谷中,我已經記不清我走了多少次,伴著河水悅耳的流淌聲,我站在陡峭的岸邊,極目遠眺刺破晴天的群峰,依稀可見某些山峰之巔還殘存著與河床中相似卵狀石頭,山的緩坡與溝壑中均有卵石存留,并在每年的暴雨和雪水融化時順溜沖下,如果不是原生的,這些卵石為什么會存留在幾千米高的山巔呢。這是成片的山,它的緩坡、山間有些地方、山頂的有些地方還可以看到,因為地殼運動哪一年不知道,可能有上萬年、上億年,原來山上肯定很多,這么多年風化,都順著河水流下來。如果是玉龍喀什河沖下來,這么大片的山上、戈壁灘都有這個東西,這個河是怎么沖的?這些卵狀的石頭,上面的玉石怎么會在這上面呢?
下面挖好的這一段平坦的地方你們看過了,上面你們都不知道,就是50—60公里,玉龍喀什大橋往上50—60公里的山上面都有。再往上走,就沒有玉,但是有石頭、有卵石。
第十,根據李家欣教授2014年10月在“國際寶玉石高層論壇”的會上發表的一篇文章,《論和田玉》一文中,他說“經監測,籽料中礦物成份中含有陽起石礦物,到目前為止,在我國境內所產出的山料、山流水玉石中均未發現陽起石成份”。有位教授講的,籽料里面以透山石為主,但是含有陽起石成份,而山料和山流水都沒有陽起石成份,這個觀點如果是化驗得出的這樣的結果,就更證明了籽料不是山上水沖下來的。
綜上十點所述,籽料就是一萬前火山爆發時形成這種卵狀的原生礦體被存留在海底,后來經過地殼變遷,造山運動等一系列的運動,于是新疆這塊土地從大海底部隆起形成陸地籽玉也隨之浮出水面,并形成今天這種分布狀況,因此籽玉或者是現存于玉龍喀什河流中的籽料,不是由山料經過河水的沖刷而形成的,籽料和山料就是同一個物種中兩個互不相干的原生礦。這是我的結論。
這些籽料的原生礦山料又在哪里呢?這個籽料的原生礦又在哪里?有的教授和地質專家給我的回答是:“根據目前和田籽料磨圓狀況計算需要搬運幾千公里或者上萬公里的距離才能達到”。也就是說磨成這么圓必須搬運幾千公里或者上萬公里才能把石頭磨成這樣的狀況。“一萬年來形成和田籽料的原生礦的山料,其山脈的成礦環境、地理地貌,在長期的地殼運動及環境變遷中已經消失,原有的古老地層被風化剝蝕殆盡。因此我們現在無從考察其出處,而如今我們在河床中所見到的籽玉,就是從遠古時期由洪水從遠處沖擊搬運到和田的”。
至于怎么來的是另外的專家學者講的,后面這段話。我對這個說法提出我自己的看法,對此我有如下的看法,從和田籽料現在的周邊環境看,它的西面,和田籽料從周邊環境往西是緊連5000多米的昆侖山,向北是400多公里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再往這里是四五千米的山,這些山脈沒有在所謂的地殼運動中消失和風化。產和田籽料的山已經被地殼運動變遷消失殆盡,沒有了。那么它的周邊這幾個大山都沒有消失。沒有風化消失,至今也沒有發現近似于和田籽料的山料存在。只有南、西、北三面幾千公里都沒有。
這個山料在哪邊呢?只有寄往于東面,要幾千公里才可以搬到和田,只有寄往于東面。東面是什么情況?東面一直向東,我國地勢是西高東低,從東面有一個缺口出來,秦嶺、華山、泰山一直到海邊。相對低矮的山脈存在,從和田到泰山大概要四五千公里。我們祖國地勢是西高東低,這里假設有玉,也不可能從這里搬到和田。這么重的物體要搬四五千公里或者上萬公里,大自然從低的地方搬到高的地方去不可能的,人工也不可能搬過去。其他往西去的四五千公里也沒有看到有近似于和田玉籽料的山料存在,一點都沒有。已經剝蝕殆盡。這么多籽料的山,這個山不比現在的太行山、昆侖山小,這個山應該有昆侖山這么大,這個山一點痕跡都找不到,就留下幾塊和田籽料搬到這里來?這種可能性有嗎?我認為沒有。
所以這個觀點也是不存在的,這么大的山一點痕跡都找不到,就留下這幾塊籽料,不可能的。回過頭來說,籽料一定是在海里,到哪里找去?一定是新疆還沒有變成陸地的時候就已經形成,地殼運動把這塊地方翹起來,籽料就出來了,就在那個地方擺著。只能是這個結果。海底的時候這個籽料怎么形成的?就問地質專家去,我也不知道。當時地殼變遷、火山噴發而形成這樣的,我也不知道,但是我可以肯定的說不是山料沖性的,而是籽料本身形成的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