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開發30多年來,我國價格增長最快的一個是房子,另外一個就是藝術品(古玩),但是一般的人基本上都在關注房產,而只有一些專業人士和大企業家分享了藝術品市場帶來的豐厚回報!自古以來,藝術品收藏的主要人群主要是兩類,第一類是達官顯貴;第二類是文人墨客,然而在我國藝術品收藏的現狀稍有變化,收藏的主體人群恰恰轉向改革開放36年來成長起來的這一批企業家!企業家為什么積極的參與收藏我歸納了八點原因:
原因一:確實是出于喜歡。
很多企業家有濃重的文化情結,有些人甚至就是文化人。繁忙的企業經營過程中,收藏是一種調劑放松的好手段。
舉例一:富華集團董事長——陳麗華
追求財富回歸轉投紫檀誓不言棄;
人稱陳麗華是“投資型的女企業家”,投資地產大獲成功身價煊赫之后,花甲之年的陳麗華轉而祭起了傳統文化牌。在陳麗華女士看來,她生平最大的“投資”是對“活的國寶”——傳統文化技藝的拯救。她說:“財富回歸,這是一種不計成本、無視回報的投資。”1999年國慶前夕,陳麗華耗資2億元建造的中國紫檀博物館在京城正東落成,坐北朝南、一式的明清風格、恢弘氣派。這座博物館從建筑到館內陳設的千件珍稀家具器物皆是陳麗華個人投資,全部產權亦盡在其個人名下,陳麗華女士坦言,這個博物館比她經手的任何一個地產項目都“費錢”,單純意義上的地產項目可以“錢生錢”,而博物館非但不掙錢還要無休止地往里貼補。陳麗華并不指望這個博物館能給她帶來什么利潤,也不奢望它贏利,她說:“虧損的博物館不可能帶來金錢上的回報,純粹從經濟上而言我的這個文化投資或許是不成功的,但我從來沒有懷疑過這個博物館所蘊涵的巨大潛在價值,寸檀寸金,館里的藏品個個都是無價之寶,保守地估計那些紫檀家具至少值2億美元。我現在是用地產上賺來的錢料理這個博物館。人們都把財富和高科技相提并論,我倒以為我的這些宮廷工藝的紫檀絲毫不比外國的高科技遜色!”
60歲的陳麗華沒有住在兒子趙勇的長安俱樂部,也沒有住在女兒趙莉的麗苑大廈,更沒有為自己營造豪華別墅、公寓,她就住在紫檀博物館里,和她的120名員工住在一起,和她魂牽夢縈的紫檀住在一起。此生此世,冥冥之中一切仿佛命中注定,陳麗華離不開紫檀。
20年過去,富華家具廠1000余名員工精心煉就的千件紫檀家什都直接進了紫檀博物館,從未賣過一件。海內外無數社會名流、商賈巨子參觀過北京京通快速路旁的中國紫檀博物館,無不為美妙典雅的紫檀藏品贊不絕口,情愿出高價收買,都被陳麗華一口拒絕。因為“吝嗇”,陳麗華得罪了不少商界朋友。此外,陳麗華還有個大計劃,籌備著把她的紫檀寶貝帶到世界去巡展,去露臉。陳麗華女士最后對記者說:“做別人沒有的、世上無雙的。別人都看重外國的高科技,我要做外國人看重的中國玩意兒。
舉例二:劉益謙
作為中國收藏界最富爭議也最高調的企業家,劉益謙的一言一行永遠都能抓人眼球。年初,劉益謙一擲2.8億元,氣吞山河地買下一個皇帝御用明成化斗彩雞缸杯,7月18日他前往香港蘇富比高調舉行了交接儀式,并用這只價值連城、布滿包漿的瓷杯喝下了一口茶。“我其實就是用這個方式來表達一下當時的興奮之情。這杯子距今有600年了,當年皇帝、妃子都應該拿它來用過,我無非是想吸一口仙氣。”接受媒體采訪時,他這樣解釋自己的初衷。劉益謙和妻子王薇坐擁兩座美術館,收藏門類包括古代書畫、近現代書畫、紅色經典繪畫、當代繪畫、當代雕塑、裝置藝術以及古董等等。最近他們夫婦二人又獲得了 “萬寶龍國際藝術贊助大獎”,這一獎項前兩年的獲獎者分別是泰康集團董事長陳東升,以及著名學者馮驥才。
原因二:出于附庸風雅考慮。
改革開放以后的第一代企業家,很多沒有太高文化水平,收藏文物讓他們感到自己的品位和境界得到了提升。
原因三:作為一門投資。
文物投資繼股市、房產、黃金后,成為重要的投資選項,并且看起來,文物的抗跌性也比較強。
原因四:作為家庭遺產。
賺了這么多錢,總要留下一點什么給子女。車子、房子都有了,但都是損耗品,只有文物隨著歲月流逝不斷增值。
王健林:從中國近現代到西方抽象派,(萬達)在近現代中國畫收藏上,跟萬達在商業地產界的地位是一樣的。”與劉益謙類似,王健林步入收藏圈也是在1990年代初期,他手上廣有中國近現代藝術家的作品,如傅抱石、劉海粟、李可染、潘天壽、黃賓虹、吳冠中等。去年11月,萬達集團的收藏團隊以1.72億元買下畢加索的《兩個小孩》,此舉宣告了他們收藏西方抽象派經典名作的開始。據悉,目前萬達集團已經收得高更、塞尚、畢沙羅等名家名作。值得注意的是,萬達集團收藏負責人郭慶祥曾在公開場合指責“中國當代藝術毫無收藏價值”,并明確表示不會收藏中國當代藝術。
原因五:文物是動產。這筆巨大的財富可以遷移到世界上任何國家,而企業和房產是不能遷移的。
原因六:中國經濟發展的使然。
企業家的收藏熱,更深的背景來自于中國經濟發展。中國有句俗語:亂世屯糧,盛世收藏。專家評議,投資藝術品,對企業家們來說,有點魚與熊掌兼得的意思。它既是保值的,又可以拿來賺錢。企業進行藝術品投資,正成為一種資本運作的新方式。今典集團總裁張寶全曾說:“我不是藝術贊助人,我的最終目的是做藝術產業。”面對收藏者中企業家群體的涌入,媒體贊嘆:“中國企業家階層基本上真的是開始成熟了。”甚至有一種說法不絕于耳:企業家將接管藝術品市場?總之在企業和蓬勃的民間資本積極進入后,我相信中國的藝術行業的發展會進入更加良性的循環,中國的藝術、精神、文化也會得到空前發展!
原因七:跟風潮流
收藏繼高爾夫及戶外運動后已成當今一種主要談資,也是企業家們品位的象征,作為一種時尚風向的標簽,不免會有少數企業家跟風的現象存在。
原因八:是現階段企業家收藏文物最根本的原因,收藏不僅可以積累財富,還可以提升自身的修養,陶冶自己的性情。
除以上八點原因外:還可以擴大企業知名度、塑造企業形象、提升企業文化;公益慈善行為;抵御通脹;另類投資;拓展文化產業;合理避稅;以上這些,都是刺激企業進軍藝術品市場和大量購買收藏品的動機。
目前的現狀與玩法:
國內涉足企業收藏比較多的行業有金融業、高端房地產公司、高檔酒店和服務業、投資公司、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
企業涉足藝術品“收藏”的目的不可能像個人收藏那樣“我就是喜歡”這么簡單,所以企業“玩”收藏的方式也與個人藏家有很大的不同,他們的資金量大、資源豐富,操作手法也更為資本化和專業化。
企業“玩”收藏通常的思路有兩種:一種是一舉購入一批目前還沒有名氣的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很少的錢就可以買很大的量。然后幫這些藝術家辦畫展、出畫冊、做作品研究……以幫助他們成長,當然其作品價值也會隨之大幅提升。由于重要的代表作都在自己手上,或藏或放游刃有余,且可獲得“推動藝術前進”的美名,哪怕是“十個里面只出來了一個”,總的“收益”也將相當可觀。當然這需要企業擁有一個有相當專業水準的團隊才能慧眼識英才,并能夠助力藝術家持續成長。
另外一種就要簡單許多:購買藝術品市場里的“硬通貨”,即成熟藝術家最頂尖的、最被市場認可的作品,即使價格再高,風險也總是小的。較之第一種,企業不必儲備一個有一定規模的專家團隊,而且長期和短期持有都可以,若需要可隨時套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