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晚期各種文化大多出現了玉璧,而又以環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玉璧最為代表,一般認為玉材采用的是當地所產的透閃石質玉材,多數不純,含有較多的青灰色、紅黃色雜質,土浸后常呈白霧狀。早期的玉璧 大多顯粗糙,邊緣不夠規整,璧體厚薄不均勻,表面留有明顯的切割痕跡。

到了中期,器型仍比較簡單,素面無紋, 但璧身圓整光滑、制作精細。這時期的玉璧尺寸較大,一般直徑在1 尺左右,強烈地表現出顯貴階層最大限度占有玉料的愿望,而與這種愿望相對應的主要是一種財富的觀念。玉璧自早到晚的嬗變體現出追求圓大和精致并重的趨勢,顯示出璧在良渚文化中的地位逐步提升的過程。

商周時期玉璧成為貴族階級專用的禮器。祭天所用的玉璧分大璧、谷璧、蒲璧。三者統稱為“拱璧”,因皆須兩手拱執。在禮器中的玉璧應該是圓形玉璧,玉料采用的應該是青玉,象征著巨大的天體。商代玉璧多素面無紋;周代大璧無紋,小璧則有雕琢精美的紋飾。紋飾題材主要為龍、鳳、鳥紋。
刻法常用寬細陰線加隱起陽紋相結合的手法,寬陰線斜挖而成,線條自然流暢,動物造型柔美,極具特色。 春秋之后,由于禮制衰落,玉璧開始大量被用來作佩飾玉和喪葬用玉。這一時期玉璧的用途相當廣泛,形式多樣,難以一概而論。從總體看春秋與戰國雖同屬一種風格,但在具體的表現上,仍呈現出許多不同的特點。

戰國時期,玉璧質地較佳,多用青玉、白玉。璧的尺寸因用途不一而異,一般佩戴的系璧尺寸較小,直徑在10 厘米以內,殮葬用璧和作為禮器的璧稍大,直徑在15 至25 厘米之間。戰國玉璧無論大小,璧體均較薄,厚度在1 厘米以下,琢工規整,打磨光亮。內外邊沿用陰線刻出,剖面呈三角立棱狀,此為戰國玉璧的典型特征。在造型上此時開始出現出廓玉璧,即在內孔或外緣上鏤雕出生動的動物形象。戰國玉璧的裝飾紋飾豐富繁雜,前期流行蟠螭紋、蟠虺紋、勾云紋等,后期谷紋、蒲紋和龍鳳紋、獸紋等占據了主導地位,還出現了兩組到三組不同紋飾帶狀布局的組合紋飾。雕刻技法普遍運用粗細陰線相結合,粗陰線碾壓成隱起效果,視之同淺浮雕一樣;細陰線 能刻成像毛發一樣細勁而流暢的線條,后人稱之為“發絲雕”,被譽為戰國玉雕的絕技。

漢代時,玉璧在整體風格上沿襲了戰國的風尚而略有變化。玉質仍以白玉、青玉為主,但璧的形體普遍加大, 璧形略厚。1983 年廣州南越王漢墓出土了一件玉璧,直徑達54 厘米,堪稱中國之最。造型上,鏤空玉璧和出廓玉 璧在漢代大為流行。璧上紋飾仍以谷紋、蒲紋、龍鳳紋為主,但和戰國相比發生了兩點變化,一是谷紋、蒲紋的顆粒大而稀疏,二是組合紋飾更為流行,兩組或三組紋帶裝飾的玉璧相當普遍。飾以吉祥內容的文字,也是漢代玉璧的特色之一。但從總的水平看,漢代玉璧不及戰國的精細。1983 年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山西漢南越王墓出土 了一塊獸首銜玉璧,這件器物由一塊玉璧和雙目圓睜的獸首組成,通高18.2 厘米、橫長13.8 厘米,可上下轉動,是中原常見的鋪首形狀,是門上的裝飾物,但不同的是它在造型上打破了中原器物的對稱格局,表現出標新立異的風格,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

明代玉璧實物看,數量比前三代均多,玉質多選用青玉、白玉制作,加工不精。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一面玉璧淺浮雕螭虎紋,一面雕仿戰國時代的谷紋、云紋或是臥蠶紋(圖7);二是根據古文獻記載中的玉璧式樣加以仿制,璧的兩面均飾有仿戰國、漢代的谷紋、云紋或臥蠶紋,然后在璧體的邊沿外增加其他裝飾。明代開始出現八卦紋飾的玉璧。
清代玉璧質料極佳,以白玉、青玉為主,主要是用于玩賞,其中除帝王所用的禮器和玩賞品以外,在民間也流行系璧和仿古璧。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