鋦補修復瓷器這一行當的產生是與中國瓷器的發展有著密切聯系的,起初于何時已無法考證。最早見于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其中一處鋦匠做活的一幕。鋦瓷行當經歷了宋、元、明、清、民國、新中國六個朝代。跨越了一千多年的歷程,影響了中國多少代人的生活。

根據鋦瓷地域的發展以及各自手法,形成了中國、日本、歐洲三個最大的策源地。只有中國的鋦瓷才能稱作藝術,所以被稱作鋦藝。
鋦瓷這一行當,在民間被稱作錮爐匠。最初是為謀生而產生的一門手藝。是"街挑子"之中的一員,也是被人看不起看作是下九流的行當,可卻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因為瓷器是貴族階級的寵物,從外國人對中國人的稱呼(CHINA),瓷器就是中國,中國就是瓷器,就充分體現出瓷器在等級階級上的價值,而老百姓和貧民對瓷器卻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所以對擁有的瓷器視為寶貝。
瓷器堅硬耐磨,更可持久使用,可瓷器的致命弱點是易碎,每當一件瓷器破碎后,便無計可施,留著無用,棄之可惜,匠人們便開始琢磨如何將破碎的瓷器修補好,經過了艱苦的摸索實踐,失敗成功,在實踐中總結、理順、規范出一套合理的鋦瓷技藝。


其中最大的貢獻就是發明了獨一無二的"金剛鉆"和"鋦釘",繼而便產生了鋦補修復瓷器這一行當。而這一行當的出現,很快就被老百姓接納,破碎的瓷器得到了再生,擁有者減少了購買新瓷器的費用,同時讓鋦瓷匠人得到了勞動報酬。

那么匠人們是如何利用“金剛鉆”完成瓷器修補工作的呢?
鋦瓷的步驟:

鋦瓷第一步就是找碴,對縫。對破損的瓷器恢復原狀,準備修補。

第二步定位點記。根據瓷器的紋飾結構以及樣式張合位置和位點確定鋦釘數量和位置。

第三步就是打孔,用金剛鉆打孔。

金剛鉆是長約10公的鐵鉆桿,用金剛鉆鉆孔,打孔也是對鋦瓷人的一大考驗。

有些瓷器厚度就幾毫米,打孔時都是毫厘之差,一是手要拿得穩對的準,最好不能打穿,二是孔要對稱,不能有一點偏差。

第四步鋦釘,鋦釘制作體現手藝人的水平。鋦釘的韌性和制作鋦釘的水平也決定著鋦補器皿的使用壽命。




鋦釘分為金釘、銅釘、花釘,鋦釘的大小得根據器物的條件來計算。這樣,器物修復后不僅盛水不易漏而且還給器物本身增添了幾分韻味。

第五步用雞蛋清和瓷粉調和補漏防止瓷器漏水,這樣完整的鋦瓷就完成了。

想要修復好一個瓷器,不僅需要打磨和琢磨的耐心,更需要長期的經驗累積。

這門古老的手藝在中國的發展如何呢?
在清朝乾隆盛世時期鋦瓷分為了常活和行活。
行活也叫秀活,利用鋦活的精致巧妙在達官貴人享樂中興起了“鋦活秀”從而鋦瓷行當在古玩行里有了一席之地。然而隨著戰爭的硝煙四起,“鋦活秀”再也秀不起來了,鋦瓷這一行當也隨之蕭條下來了。到了新中國的解放初期只有那些孤獨的鋦瓷老匠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走街串巷,喊著那凄涼的老調:“鋦盆、鋦碗、鋸大缸...”
到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瓷器壞掉了再買新的,沒人再造訪鋦瓷這一行當,沒了市場,錮爐挑子家什幾乎走到了盡頭。2013年研發的鋦瓷機器操作,完成整個鋦釘鋦瓷時間不到18秒,成為了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機器操作的確是更快更方便了,但是再也沒了那種甘于寂寞為瓷器縫補生命的修復藝術。
若是這些傳統手藝一直得不到重視與保護,也許未來破碎難修的將不止是瓷器……





對于中國人來說,瓷器并不僅僅意味著器皿,還寄托著情感。很多時候,鋸瓷不只是修補瓷器,還成為了一個紐帶,把瓷器與傳承的情感又一次聯結起來。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