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代均以“煮水以銀壺為貴,泡茶以銀壺為尊”。

銀壺,起源于中國,工藝卻興于日本,現在國內很少有手工制作銀壺的工藝或者匠人,目前國內僅存三種銀壺制作工藝,在中國邊疆如新疆、云南、貴州等地的一種拼接法,一種打薄法,另一種是“收工技法”,而目前國內這種工藝制作銀壺少之又少,大多在日本需要花十幾萬上百萬進行購買。

在古代只有皇宮貴族才能擁有,是權利、身份、金錢的象征。到了今天,隨著銀壺市場的熱度不斷提升,銀壺的收藏價值逐漸被人們認可。甚至在近年來的拍賣會上,以幾十萬乃至上百萬的價格賣出,一下子點燃了人們的視野。那為什么手工銀壺會有如此高的價值呢?

這類銀壺基本都是純手工制作,需要經過上百道工藝,平均30多萬次錘煉才可制作而成,大到壺身,小打蓋鈕,皆為一錘錘敲打而成,經過古老工藝中的錘揲、拋光、焊接、鑲嵌、鏨刻等工藝,精雕細琢,各方面比例得當,飽含著匠人師傅的心血,泛著工藝與時間的融合,仿佛有靈性,能夠讓你細細品味。
在深圳,隱藏著這樣一位手敲銀壺匠人,他立志發揚中華,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傳統“銀壺收工技法”匠人之心的守護者,他就是舍道館的主人——魏東。


“匠人”魏東在接受企業家收藏網采訪

(視頻)魏東老師接受企業家收藏網專訪
據了解,“銀壺收工技法”是發源于蕪湖鐵畫,經過演變和發展,將鍛造工藝應用于手工銀壺而獨創出的名族技藝。

魏東老師是一位中國傳統的匠人,也是中化傳承文化的繼承者。在機械生產代替手工制造的今天, 能夠掌握這種敲打工藝的傳承者也是越來越少,也證明著這類手工銀壺的珍貴與獨一無二。魏東老師介紹說,在中國現在“銀壺收工技法”也瀕臨失傳,只有他一個傳承人,也希望未來的年輕人能夠關注中國傳統工藝,繼承傳承中國文化。

2017年9月2日,珍稀奇收藏藝術研究院常務院長張清戶、企業家收藏俱樂部發起人郭曉林和深圳市四川商會副秘書長吳思源等一道探訪了魏東老師的舍道館,在銀壺制作、中國傳統技藝、工匠精神、企業家收藏等方面進行長大三個小時的探討,也希望魏東老師能夠將手敲銀壺“收工技法”發揚光大,讓更多人認識到中國的傳統匠人。


現在市面上大多是機械制造的銀壺,如何區別機器壺與純手工銀壺呢?珍稀奇收藏藝術研究院常務院長張清戶介紹說,要想找到一個好的手工銀壺,無論是造型、錘痕,或者是鏨刻、內壁這幾個方面都要經過細心的對比。


什么樣的銀壺值得買?可以讓人感受到溫暖,具有獨特韻味的銀壺值得買,想要擁有屬于你的獨一無二的銀壺,將銀壺當作藝術品來把玩、收藏,精選純手工、大師手造的銀壺。為“匠人”魏東老師點贊,同時希望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中國傳統工藝,將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