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作品的真偽很難判別,有的真中有假,有的假中有真,個別摹作,功力不在原作之下。比如宋代米芾,一代大家,但他也有摹仿別人的偽作。然而他也有被別人所騙的時候,有一幅《唐明皇幸蜀圖》,他誤鑒為李思訓(世稱大李將軍)的作品,后人據年代推算,李思訓早在“安史之亂”之前的四十年就死了,安能畫此幸蜀之圖。
當年張大千本人,也曾有過摹仿石濤的作品,頗能亂真。當時的前輩畫家和日本專家,都曾被他騙過,此軼事畫壇亦有傳聞。
鑒別古畫有時可在畫外下功夫。明代以前的畫紙,都有麻的成分,到了清初以后,就不見麻了。在折扇上作畫,始于明代成化年間。凡屬尺頁,總是成雙數的,如單數,那就是缺頁了。對聯始于明末,在嘉靖以前的對聯,就靠不住了。
還可關注印章。關于印章用的印泥,最初是朱墨并用,是用白芨水或蜜汁調色蓋用的,實際上是水印,油印是北宋以后才用,而用艾絨摻和是始于元代,待到普遍使用時,已屬明代中期的萬歷年間了。還有,凡畫仕女或花朵而用鉛粉打底的,則是在乾隆年間才開始的,所以明代作品上出現鉛粉,必是贗品無疑。

作品有偽還因為代筆之作屢見不鮮。大約因作者事務繁忙,精力不繼,而求索盈門,出于無奈,往往由學生,兒子代書代畫,然后自己題款。這種作品中,假中有真,真中有假。據傳王羲之的代筆者為張翼,宋代馬遠的代筆者是他的兒子馬麟,文徵明的代筆者為朱子朗,而唐伯虎則往往請自己的老師周臣代筆,董其昌的代筆者為趙左。清代劉墉書法的代筆者,竟是他的三個侍妾,名喚月華、春曉、四姐,三人輪流代勞。
書畫的真偽,在收藏家或古董商心目中,當然是頭等大事,但對我這個純粹的欣賞者來說,真也好,偽也好,只要是一幅神完氣足的作品,就是好畫。有的贗本,作者自身的功力水平甚至超過原作者,但因他運氣不佳,知名度不高,才不得已而為之。當年張大千畫贗本石濤畫,可能比石濤的真本還好一些,所以使資深行家也上當受騙。今天張大千的作品也有真偽問題了,我看大千先生天上有知,會心平氣和的。此一時也,彼一時也,只不過歷史的重演而已。
大致說來,從事書畫鑒定應注意如下一些問題:
首先得熟悉中國美術史,熟悉淵源流派,這樣才能從大的坐標里認識具體的書畫家、作品。
對歷代書畫家(可定為真跡)的作品的風格特點要有系統的認識。這是驗證同一書畫家其它作品的標尺。
歷代書畫著錄、筆記,有關書畫家的傳記、年譜以及其它相關的文史知識可有助于我們對古代書畫作品進行更為精確的鑒定。著錄書上就記載有一些常見的作為情況,例如:吳應卯常偽造祝允明的書法;朱朗是文徵明的學生,即以造文徵明的假字為業;至于王石谷,就常為王犖專造他的假畫而苦惱。等等。
如果對書畫創作的方法、過程有很深的了解,無疑大大有益于書畫鑒定。歷代鑒定家、收藏家中,很多人本身就是書畫家,如近現代的吳湖帆、張大千以及啟功、謝稚柳、徐邦達等人。
最關鍵的是實踐,從大量的鑒定實踐中不斷地積累經驗。已故鑒定家劉九庵先生就是這樣一個從實踐中成長起來的大師。長時間鑒定實踐中的觀察、比較、分析、研究,才能逐漸獲得鑒別門徑。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