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書法作品的優劣,俗話說,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此言道出了人們審美的差異性。面對一幅書法作品,我們如何評價它的優劣?以下幾方面或可為其著眼點:

一曰凈。即灑脫、利落、明凈。此不獨指以字之點畫,也涵蓋篇章意蘊。南朝蕭子云有論書法用筆結構《十二法》,首先就講到一個“潔”字。“‘潔’者,所謂如印印泥,筆畫圓凈也”。是說,潔,就是點畫圓凈而不穢濁臃腫之謂。一幅書法作品,不管其風格流派如何,它呈現給人們的整體畫面感覺,應是干凈利落,這也是修養的一種體現。試看當代啟功先生的書法作品,直如其齋號“堅凈居”。啟功出身皇室,至他一代,家室已貧寒沒落。他自小雖貧苦,但卻一塵不染,學風嚴謹,一絲不茍。他的字線條可謂“細不為輕”,爽利堅凈,清逸之氣撲面而來,其為人、為學、為藝達到高度的統一。
二曰景。一幅書法作品,必要有觀賞之景致,即所謂有看頭。這個景主要是通過字結構的大小、長短、正欹、疏密、賓主、參差、虛實、向背、變化,筆法的中側、方圓、提按、遲速、順逆,墨法的枯潤、濃淡,章法上的和諧統一,節奏變化等方面來實現,雖非繪畫的具象顯現,卻有不亞于其的豐富絢爛。有“景”的書法作品進入人們的視野,常使人眼前一亮,正所謂“文似看山喜不平”。
三曰靜。動不失靜,動靜有度。一幅書法作品,最終的歸宿要體現出一個靜字。唐人孫過庭在《書譜》里說王羲之的字“不激不厲,風規自遠”,講的就是一個靜字。再狂的書法表現,也是在書者理智支配下完成的。書法,尤以草書更甚,在表現書者性情之余,能給人留下一個“靜”字,實屬高人,當代也只有林散之、弘一法師區區數人耳!清人包世臣說過:“故真書以平和為上,而駿宕次之;草書以及安靜為上,雄肆次之。”曾國藩在《論書》中也說:“作字之道,寓沉雄于靜穆之中,乃有深味。”
四曰境。境,在這里主要是指書法的意境。《書法文化大觀》認為:書法藝術是書家欣賞天地自然的物象、次序、韻律,妙悟玄機,參通人生,以自己的靈智從天地山川、萬物萬象中覓取意象,又熔鑄進自己的情感,通過點畫線條的節奏,墨彩的韻律,傳達出自我生命情調的律動。這就是造化與心靈凝結、形質與神采交融、情感與理趣的匯合。“松風流水天然調,抱得琴來不用彈”。
五曰精。精者,恰到好處,精到之謂也。凡書,至精到而顯貴。這種精道可以說是人與天合,技與道成,不可多得。但精到,又絕非為精細而精細。精到的書法,不單單指筆畫的洗練簡潔,更重要的是指法與意、功與性的有機化裁,其得也難。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