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一

圖二
李苦禪(1899~1983),現代書畫家、美術教育家。原名李英杰,改名英,字勵公。山東高唐人。1923年拜齊白石為師。曾任杭州藝專教授,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擅畫花鳥和鷹,晚年常作巨幅通屏,代表作品:《盛荷》、《群鷹圖》、《松鷹圖》、《蘭竹》、《晴雪圖》、《水禽圖》。1978年出版《李苦禪畫輯》。
1930至1933年,應林風眠之聘,赴杭州藝專任國畫教授(現中國美術學院)。1946年,被徐悲鴻院長聘為北平國立藝專國畫教授,并被推選為首屆“中國美術作家協會”常務理事。同年,為慶祝抗戰勝利一周年,參加了在北平中山公園中山堂舉辦的中國百名書畫家書畫大展。當時與蔣雨濃、王青芳、白鐸齋并稱為 “京中四怪”。為文化部中國畫創作組(中國畫研究院之籌備機構)作畫二百余幅。1979年,為人民大會堂作巨幅《松鷹》和巨幅《盛夏圖》(與兒子李燕合作)。1980年,為人民大會堂西藏廳作巨幅《墨竹圖》、墨竹《勁節圖》。應邀任全國政協委員。參加《中國花鳥畫》、《苦禪畫鷹》和《苦禪寫意》三部科教影片的拍攝。12月6日,應邀赴香港舉辦“李苦禪、李燕父子書畫展”,并在港講學。1981年,被選為中國畫研究院委員。完成巨幅國畫《盛夏圖》。參加教學片《苦禪寫意》的拍攝。到漓江寫生作畫。1983年 6月8日,應邀為日本長崎孔廟書寫儀門對聯:“至圣無域澤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間”。6月11日凌晨,因心臟病突發逝世。
李苦禪的書法與畫互為表里,相得益彰。推崇“書至畫為高度,畫至書為極則”。李苦禪認為,中國寫意畫是寫出來的,融“結果美”與“手段美”于一體,融“空間藝術”與“時間藝術”于一體的變革。而書法與繪畫相結合恰是這一變革的契機與關鍵。李苦禪說:“不懂書法藝術,不練書法,就不懂大寫意和寫意美學”。因而李苦禪在中國書法藝術之“畫家字”方面獨樹一幟。李苦禪在數十年覓碑訪帖之中自成樸雅、渾厚、風神、婉轉的行草藝術。
李苦禪繼承了中國畫的傳統,吸取石濤、八大山人、揚州畫派、吳昌碩、齊白石等人的技法,在花鳥大寫意繪畫方面有特色。有豪放,氣勢磅礴,形象鮮明的風格,樹立了大寫意花鳥畫的新風范。李苦禪畫花鳥,有一定寫實的成分,不是對自然物象客觀的描摹,是凝練后創造。隨意中蘊含著樸拙之氣,自然含蓄中蘊含陽剛之氣。李苦禪的畫幅越大越能自由揮灑。李苦禪晚年的作品達到了“筆簡意繁”的藝術境界。
圖一、圖二分別署名為李苦禪的《松鷹圖》和《崖鷹圖》。圖一落的是窮款,圖二除了名款外,還多了一個上款,兩幅圖的畫鷹筆墨手法,造型姿態,乍一看都比較接近,方形眼眶,斧形的利嘴。圖一的鷹盤踞在松樹上,向下俯視,圖二的鷹,立在山崖之上,眼睛往高處仰視,李苦禪畫鷹多為“靜態”的鷹,多為蹲視姿態,蓄勢待發。
圖一、圖二通過我們的甄別和對比分析,兩幅畫水平高低漸漸浮出水面,圖一畫鷹的點線面行筆速度較快,看似大刀闊斧,表面瀟灑,痛快淋漓,實質是大意和荒率,筆墨帶著年輕人明顯的火氣,遺形失神,失去了立體結構刻畫的細膩和表達物象的內涵。然而,圖二畫鷹的線條老練和穩重,如錐畫沙,如萬歲枯藤,出神入化的線條表現得惟妙惟肖。
另外,圖一的鷹爪明顯比圖二的鷹爪顯得蒼白,沒有結構虛實的變化,沒有骨骼肌腱的刻畫。還有,圖一的鷹沒有圖二的鷹在刻畫中用水用墨漫渙程度的豐富多彩和韻味十足。其他方面,落款的書法,圖一達不到李苦禪的個性簽名的形態魅力和書法功力。關鍵的還在于圖一的松鷹俯視的神態似乎在暗示鷹在尋找食物或獵物;然而圖二崖鷹的仰視卻深刻體現了畫家欲通過擬人化的手段,表達一種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遠大抱負。
綜上所述,圖二的筆墨水平以及意境均比圖一技高一籌,所以,圖一是假,圖二是真。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