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面玻璃櫥窗的外罩,一臺抽油煙機,一把特殊形制的噴燈,鋪滿一根根彩色料器棍的工作臺,室內四壁透明的玻璃柜中,滿是清透、靈動的料器制品,邢蘭香料器工作室處處讓人感到新奇,仿佛走入了一個奇妙的玻璃幻想世界。作為國家級非遺料器的傳承人,邢蘭香帶出了100多個徒弟,但是現在能真正繼承的就幾個人,她依舊不計名利堅守著這門藝術。

玻璃制品的“貴族”
料器的前身可追溯到漢魏時期的琉璃燒鑄藝術,我們現在所說的“料器”的生產則始于元代,經明代發展和完善,在清代達到了藝術成就的最高峰。據邢蘭香介紹,料器原名“琉璃器”,在清代,以其器型的美觀、色澤的艷麗博得了康熙的喜愛,造辦處專門設立了制作料器專門的制辦處,時稱“御琉璃”。此外,它還有一個重要的身份——玉器、瑪瑙等貴重石材制品的“替身”,因為玉器等石材打磨和制作起來花費的時間較長,而料器制品可以根據最好的玉料的色澤來調制料顏色,加之制作時間相對較快、有著高仿真度,故而有時會代替玉器來使用。在那時,這種手工藝的作品只能為皇家御用,民間是不允許流通的,老百姓是不得見這些作品的。后來乾隆皇帝認為“琉璃”的諧音似于“流離失所”,不太吉利,所以下令將其改名為“料器”。
料器制品都是由料棍制成,原料主要是以硅酸鹽、石英砂、純堿為主,再配以鉛、鋅、銅、鋁、鎂、鐵等金屬,按比例組合后,經鍋爐熔化,后手工拉制成條狀。與玻璃相比,料器的原料是在石英砂的基礎上大量地加入了重金屬,以讓其色彩有更多的變化,同時熔點也較低,易于快速軟化、塑性,制作工藝非常復雜。現在我們市場上見到的琉璃制品基本上都是模具化生產,大小、形狀,甚至是成色基本上無太大差異,然而料器制品需要藝人純手工制作,每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
火候、色彩、造型難把握
料器被稱為“火中的雕塑”,是說從燒料到塑型都是在火中完成的。制作時輔助的工具基本就是一把鑷子,偶爾依據作品需要還會使用剪子等工具。將所用的料棍按照制作物件的大小用鐵塊敲下一塊,隨后用噴燈將其燒至半液狀的狀態后,使用各種捏、拉、挑等手工藝將熔化的料塑成所需的樣子,最后再將制作好的作品放入小石子中冷卻。真正的料器制作,是不使用任何模具的,草蟲的四肢、人物的表情、龍的爪子都要在近乎于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完成,這種對于火候、色彩、造型上的把握,全靠藝人的手感和經驗完成。太快,不講究,使作品流于粗糙、呆板;太慢,又會致使料融化過度,這對于藝人水平的要求可謂甚高。此外,想要出新,還要求藝人具備一定的審美素養,才能制作出一件上乘的作品。有的鄉鎮企業制作出來的制品,在造型、用料、做工的細節上較為粗糙,缺乏料器藝術品應有的靈氣。
邢蘭香從事料器制作至今已經有52年了。她身上有著老北京手藝人對于藝術的執著和嚴謹,對于每一件作品都要求盡善盡美。為此,她也是吃了不少“苦頭”。她是原北京料器廠的業務骨干。“我從十幾歲就開始學習,廠子帶學徒必須三年才能出師。這之后就全靠自己了。”回憶起原來學徒的時光,邢蘭香坦言條件極為艱苦。那時沒有現在的這種煤氣噴燈,都是架起一口大油鍋,在里面用燈芯草點上油,在火苗處用一根管子吹風,使火焰往側面噴射,隨后再進行加工。夏天時,經常是干了一天活,臉上滿是因火焰薰出來的油垢。即便如此,邢蘭香還是靠著毅力與對這門藝術的喜愛而堅持下來了。1992年,由于第三產業的不正當競爭,加之廠子花銷大,北京料器廠倒閉了。之后邢蘭香受邀去美國公司擔任技術指導,在設計新作品的同時專門負責解決制作技術上的難題。2003年,在北京料器廠的原址成立了“百工坊”,匯聚了全國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室,單位的老領導請她回到這里開設一間料器工作室。“老一輩人都是響應國家的號召,讓去哪兒就去哪兒,廠子叫我回來,無論在哪里也會回來,得以大局利益為重。” 邢蘭香因此放棄高薪而回到原來工作的地方,繼續料器藝術的傳承。
精湛技藝面臨失傳
邢蘭香設計的很多料器制品兼具藝術性和實用性,色彩艷麗,形象生動。據她介紹,現在工作室作品的銷售情況比前幾年略有起色,主要靠回頭客,也有專門為了定制而來的人。她的作品依據用料、器型、手工藝復雜程度等因素,價格從一兩百元到幾千元不等。如果碰巧有大筆訂單,由于人少做不過來,寧愿放棄。
截止到現在,北京料器的傳承人已至第七代,也就是邢蘭香的徒弟一輩。北京料器雖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傳承情況不甚理想。對于此種現狀,邢蘭香總結了三條原因:首先,這門手藝學起來很苦,依個人的悟性和刻苦程度來看,一般沒有幾十年的工夫是很難學出來的。其次,現在好的原材料很少,質地、色澤都大不如從前,原來有專門的老師傅負責化料,隨著廠子的倒閉,這種專業的化料技術人員也就沒有了。現在邢蘭香用的都是廠子在時她留下的料,即將用完,只能偶爾從郊區農民手中買些原料,但就色澤和品種來看,已經大不如從前。
“原來廠子有800多人,外加工有3000多人。由于利潤空間小,現在從事這行的人越來越少了。國家有一定的資金扶持,但力度還是不夠的,只能說是夠維持。即使資金到位了,由于好的化料人、手藝人年齡也都比較大了,沒有什么傳承人,這門藝術的傳承太難了!”邢蘭香感嘆。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