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揚州金銀器飾起源于夏商周青銅文化,發展于漢唐宋元,鼎盛于明清民國,2000多年眾多金銀器飾遺存至今令人嘆為觀止。從揚州近20多年城建工程中常出土唐以后民間銀飾中可以看出,由于唐代的富庶,官家壟斷的金銀器飾開始從朝廷走向民間,以滿足唐人日益增長的需求。這些出土的飾品主要是婦女用的金銀釵、耳挖簪、美眉用的鑷子等,這些物品造型簡約樸實,不同于唐宮廷飾品繁復凝重的特點。據此,我們可以推定,作為民間私營性揚州銀鋪、作坊,從唐代始現,這是盛唐金銀器飾工藝業發達和唐人富足后日益增長的美化生活需求的必然結果。
兼及北雄南秀的揚州銀飾風格不同于中原銀飾簡約粗獷的風格,也不同于閩、粵銀飾多薄片、鏤空細膩繁復之特點,揚州銀器飾不以富貴示人,而顯格調文雅;不以氣勢逼人,而以精致取勝,造型清秀典雅,工藝精湛細膩,內容貼近生活。
揚州是歷史文化名城,銀器飾制作還受文人文化、民俗文化的影響,除銀制生活用具外,銀文案雅玩,頭、頸、首飾也是主要品類。揚州銀器飾制作工藝主要有熔煉、范鑄,錘碟、炸珠、鐫鏤、掐絲、編累、焊接、鑲嵌、點翠、燒藍、鏨刻、模壓等,技藝主要來源于青銅工藝并借鑒玉石文化,傳統特色濃郁。同時也受來自西亞、中亞阿拉伯文化的影響。主題畫意多為花卉瓜果、鳥魚蟲獸,佛僧仙道、人物故事等,內容是盡善盡美,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幾乎包含了世間所有萬物象征美好幸福、健康長壽的寓意。
在金銀器飾中,金銀器的檔次大大高于金銀飾,存世量極少。圖1所示為清代鳳把銀酒壺,造型規整,線條流暢,頗有唐代執壺風韻。壺蓋形似古代將軍頭盔,高聳威儀,口沿與壺嘴成一線,壺身鏨刻滿工分為五區。第一區形似戰鼓,由曲線三角回紋和菱形幾何紋組合,中書壽字;第二區由三角線條夾花卉圖案組成;第三區為主圖,鼓腹面鏨刻兩部戰國兵馬車相對,馬呈奔跑狀,馬背上戰旗飛揚,車上載二士,尊者坐于傘蓋之下,站者執斧杖叉腰而立;第四區珍珠地上鏨刻十二朵如意云朵;第五區鏨波濤浪花連接高足底。壺把是一只呈S形回首的鳳凰。全壺包漿熟舊,品相完好。

圖2所示清代銀筆洗為圓口,腹為六曲葵瓣形,鏨花鳥,手工制作,焊接點極好,至今盛水不泄。此筆洗比例均衡,線條流暢,無矯揉做作之弊,給人以恬靜、舒暢的美感。六曲面鏨刻的是吉鳥花卉圖,鳥呈俯沖、飛舞、啼鳴狀,腿部均取一腿蜷曲、一腿伸展似金雞獨立之勢,活靈活現。花卉鏨刻如工筆,手法熟練,構圖巧思,刀筆干練、簡潔、醒目。筆洗背面戳記為“揚州同豐”,同豐銀樓位于今揚州廣陵路皮市街西側,舊稱左衛街。古代筆洗一般以瓷質多見,銀質筆洗極少見,非尋常百姓所能擁有。

圖3為三足蟾蜍鎮紙。古人以銀質材料作鎮紙不多見,此銀質鎮紙為傳世品,年份應為百年向上。此鎮紙最長處5.2厘米,最寬處3.2厘米,中心空,凈重18.2克。蟾蜍三腿,暗喻稀罕,蟾蜍皮疣巧妙以凸圓圈點工藝表現,數條有序的粗線條栩栩如生,勾勒出頭、眼、身部。蟾蜍前雙腿緊貼地面,頭部稍昂,鼻孔微突,目光炯炯凝視前方似已發現獵物,后腿蹬地大有一飛而發之勢。雖然民間對蟾蜍有“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的戲說,但古代文人常以蟾蜍為喜兆,成語中就有“蟾宮折桂”比喻科舉及第,故以蟾蜍作鎮紙寄托了文人渴望加官進爵的愿望。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