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辨析印石的性質、真偽,傳統的方法是“聞、問、看、撫、磨、刻”這“六字經”。同時,這也是辨別石品的關鍵。
“聞”和“問”,“聞”即知識見聞;“問”即詢問、學問,這是辨析印石的基礎。鑒別印石,光憑道聽途說或一知半解是不行的。例如,青田山坑石中的“半山”與白芙蓉石中含有“老虎沙”(細沙集合點),而“半山”性脆、質略松,而芙蓉“藕尖白”相對質緊密而顯得更密一些,精于印章鐫刻者,用刀角觸石一試便知。所以,要多聽多問,勤學好問。
“看”和“撫”,是辨析印石的關鍵。“看”,指觀察印石的著色、花紋形態,因為各類印石由不同色澤的礦物質構成,所受地質運動的作用也不同,色彩和花紋總不會是一樣的。同一產地的印石有其共同的特征,而不同產地的印石一般來說差別總是比較明顯的。掌握了印石這些共性和個性特點,印石拿在手里,一看便知。“撫”是指手感,憑手感辨別印石的硬度、重量、質地、粗細以及油潤干燥與否。
“磨”和“刻”,是辨析印石最可靠的檢驗方法。“磨”,指制印工藝的技術,即磨平、磨光。印石的質地、肌理中是否含沙、含硅酸鹽(印石中的硅酸鹽含量略高,呈現出短纖維狀態的石屑,但光從外觀上看是發現不了的),只有打磨、琢刻之后,才能得知。“刻”,指檢驗印石是否適宜篆刻、雕刻。
當然,最好能練就手撫拈量的方法,因為這種方法更適用于購買時挑選。其實,評定一枚印章的價值,首先就是看質地,因為舊時文人多用較好的印石制印。印石種類很多,大而言之,壽山、青田、昌化最為常用,品位高低各異。其次是看章法篆刻(包括邊款),名家制印之所以備受青睞,也就因為他們的作品中,運刀有獨到之處,方為珍品。再次是看印鈕雕刻,看它是否生動、自然。還有就是看印主,看印主在社會、歷史上是否有名望。以上四者,只要具其一,便會受古董商或收藏愛好者垂愛,更不用說四者皆備了。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