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料類
高嶺土——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顏色白中微帶灰色或黃色,因最初在江西浮梁(今景德鎮)東鄉高嶺村NV,故名。“高嶺”一詞最早見于清康熙二十一年《浮梁縣志》記載,國標上音譯Gaolin,成為國際性專用名詞。
麻倉土——元、明景德鎮制瓷原料,是產于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的一種高嶺土,故名。
瓷石——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是含石英、絹云母為主體的巖狀礦物。顏色白中微帶黃色、綠色、灰色或NV淺紅色,我國很早就用來制造瓷器。
不(音敦)子——制瓷原料經過加工,制成磚狀泥塊,稱為“不子”或“白不”,中外陶瓷文獻上普遍采用這個NV名詞。
釉漿——即釉料,施于瓷坯的表面。據文獻記載,景德鎮制瓷用的釉漿由釉果和釉灰配制而成,主要由氧化硅NV、氧化鋁、氧化鈣、氧化鉀、氧化鈉等組成。釉灰是用石灰石、鳳尾草燒煉而成。
鈷土礦——青花瓷器的呈色原料,種類頗多,古代大體分為兩種:一種含錳量高含鐵量低,為國產鈷土礦;一NV種含錳量低含鐵量高,為西亞地區產鈷土礦。
蘇泥麻青——又稱“蘇麻離青”、“蘇泥勃青”,是一種從波斯進口的青花色料,元末明初景德鎮的青花瓷器NV大多使用這種青料。其特點是發色凝重濃艷,并有黑色似鐵銹斑點,經化驗,料中含錳量低含鐵量高,與國產青料顯然不同。
平等青——又稱“陂塘青”,明代成化到嘉靖中期景德鎮青花瓷器使用的主要色料。產于今江西樂平,呈色淡NV雅。
回青——是一種進口的青花色料,明代正德、嘉靖、隆慶、萬歷時景德鎮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這種青料。其特點是發色藍中泛紫,與蘇麻離青、平等青色調不同。
石子青——又稱“石青”,明代中期晾德鎮民窯青花瓷器上使用的一種色料。產于今江西上高,發色濃中帶灰。
珠明料——產于云南,由鈷土礦煅燒而成的青花色料。清代景德鎮青花瓷器所用的主要青料,發色鮮明青翠。
二、工藝類
拉坯——把坯泥置于轆轤(即輪上),借轆轤旋轉之力,用雙手把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狀,這是我國陶瓷器生產的NV傳統方法,這一工藝過程稱為拉坯。盤、碗等圓器都用拉坯方法成型。
利坯——拉成的坯半干時,置于轆轤上,用刀修整,使器表光潔,厚薄均勻,這道工序稱為利坯。
挖足——圓器拉坯時器底留下一個3寸長的泥靶(柄),然后挖成器的底足,這道工序稱為挖足。
泥條盤筑——陶器成型的一種原始方法。制作時先把泥料搓成長條,然后按器型的要求從下向上盤筑成型,再NV用手或簡單的工具將里外修飾抹平,使之成器。用這種方法制成的陶器,內壁往往留有泥條盤筑的痕跡。
輪制——用輪車制作陶瓷器的方法,主要構件是一個木制圓輪,輪下有立軸,立軸下端埋于土內,上有樞紐,NV便于圓輪旋轉。操作時,撥動圓輪使之平穩地施轉,利用輪車旋轉力,用雙手將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狀。輪制法始于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晚期,制作的器物器形規整,厚薄一致。
仰燒——瓷器燒成的一種方法。匣缽內放置墊餅或耐高溫的細砂,器物正裝焙燒,稱為仰燒。
疊燒——瓷器裝燒的一種方法。即將多件器坯疊在一起裝燒,器物間隔以墊燒物。可分為:(1)支釘疊燒,古代NV多用此法。(2)支圈疊 燒,如定窯。(3)重合疊燒或刮釉疊燒,即在器物內心(以盤碗為多)刮去一圈釉,然后將NV疊燒器物刮去一圈釉,然后將NV疊燒器物底足(無釉)放置其上,一般10件左右逐層重疊,金代產品盛行此法。它的優點是產量高,成本低;缺點是器物內量一圈無釉。
覆燒——瓷器裝燒的一種方法。即將瓷器覆過來裝在有支圈或筒形梯狀支具匣缽內焙燒,始于北宋定窯,景德NV鎮及東南地區青白瓷窯系也多用此法。優點是產量高,變形小;缺點是器物口沿無釉,使用不方便。
素燒——指需二次燒成的陶瓷器,即先入窯以低溫(750~950℃左右)將器坯燒一次,稱素燒,然后,施釉再次NV入窯燒成。可增加坯體強度,提高正品率。
澀圈——瓷坯疊燒前,將器物內心刮去一圈釉,無釉處即稱“澀圈”,流行于金代和元代。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