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煙壺是專門盛裝鼻煙用的,為了便于攜帶,一般大小如一包香煙。從存世遺物中,順治程榮章造的銅雕云龍鼻煙壺二十余件鼻煙壺,是最早的鼻煙壺。康熙對西方工藝品情有獨鐘,他吸納了一批通曉玻璃煙壺制作和畫琺瑯的西方人,于紫禁城內制作鼻煙壺。鼻煙壺藝術在乾隆一朝達到極盛。玩賞收藏鼻煙壺成風,盛入鼻煙的用途漸至其次。中國傳統藝術的全部技藝:繪畫、書法、燒瓷、施釉、碾玉、冶犀、刻牙、雕竹、剔漆、套料、蕩匏、鑲金銀、嵌螺鈿、貼黃等等都用在了鼻煙壺上。乾隆時鼻煙壺成了斗富顯示身份的東西。

鼻煙在進入中國之初,一般是用金屬盒或玻璃瓶盛裝,重量從四兩至一斤不等。中國人為了攜帶和嗅服方便,常把鼻煙放在盛藥的小瓶中。到了清初,開始出現了以硬木、貴重金屬、野牛角等制作的鼻煙壺。隨著時間的推移,鼻煙壺的制作越來越精巧,越來越藝術化,由實用品發展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品和吉祥物。從以此后,“中國鼻煙壺”聲名遠播,連歐洲人也爭取收藏,視為寶貝。
鼻煙壺一般體積都不大,大體的形制是均有一小口,多數呈扁圓形瓶狀。瓶內的空間稱為膛,一般膛越大越好。口上大多有蓋,蓋上以寶石、白玉、翡翠、珊瑚、瑪瑙、碧玉等名貴材料鑲嵌,下面連著一個小鏟,用于鏟鼻煙,小鏟多以鍍金金屬、象牙、骨、角等材料制作而成。
中國鼻煙壺誕生于明末清初,此時正是中國各種工藝美術技巧都已十分成熟的階段,傳統文化的積淀也十分雄厚。加上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經濟繁榮,百業興旺,鼻煙壺的制作迅速進入鼎盛期。在清代,鼻煙壺的產地主要集中在北京、廣州、遼寧、西藏、內蒙古等地,其制作工藝經歷了由簡到繁、由粗到細、由素面到加彩、加雕的過程,傳統工藝如鑄造、掐絲、燒造、套料、貼黃、雕、刻、剔、鏤、碾、鑲嵌、鎏金、繪畫、書法等都被能工巧匠們運用到鼻煙壺的制作上,使鼻煙壺成為集多種藝術之大成的袖珍藝術品。
材質的多樣性是中國鼻煙壺一個鮮明的特點,歐洲人用于盛放鼻煙的器具主要是銅盒和玻璃瓶,而且沒有什么特殊的裝飾。中國制造的鼻煙壺除了有竹、木、瓷、紫砂、玻璃等普通材質外,還有貴重金屬、玉石、水晶、瑪瑙、碧玉、玉髓、寶石、綠松石、琥珀、玳瑁、珊瑚、象牙、犀角、青金石、彩石等名貴材質,使鼻煙壺的身份顯得更加高貴。據說當年俄國欽差大臣到中國晉見康熙皇帝時,獻上了彼得大帝送給清皇宮的一大批珍貴禮物,而康熙皇帝回贈的禮品是每人一件由皇家作坊制作的鼻煙壺。
在各種材質的鼻煙壺中,以玻璃材質最常見。玻璃制品舊稱“料器”,因此玻璃鼻煙壺又稱“料器鼻煙壺”或“料煙壺”。料器鼻煙壺的好處是不漏氣,不易受潮,可透過玻璃看到所盛鼻煙的分量和成色,因此很受歡迎。這種材質的鼻煙壺不以質地取勝,而以做工見長,其材質雖為玻璃,但經過加工燒制后卻能模仿各種天然寶石,且惟妙惟肖,幾乎可以亂真。

料器鼻煙壺有單色料、復色料和套料三大類。單色料可模仿各色水晶、寶石、白玉、黃玉、翡翠、琥珀、蜜蠟、田黃石、青金石等。復色料是指單色料上雜以一種或多種點、塊、條狀的其他顏色。套料也稱“套彩”,是料器鼻煙壺最有名的工藝。套料技法有兩種,一種是在料胎上套上與胎色不同的另一色料,再于外套料色上雕琢花紋;另一種是用經加熱半熔的色料棒直接在胎上做花紋。套料鼻煙壺色彩絢麗,最多可套九色,很有凸雕效果,因而比較名貴。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