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構圖來看
與風景照片相比,山水畫的構圖是經過畫家苦心經營的。因此一幅好的山水畫,必須有好的構圖。好的構圖一般要符合以下兩個規律:
1.對立統一規律
體現在形式上有賓主、呼應、虛實 、疏密、開合、藏露、節韻等關系。
(1)賓主。構圖要主次分明,不能喧賓奪主。
(2)呼應。畫中一切物體(包括題款和印章),都要互相關聯,有呼有應。這樣才能氣脈貫通。
(3)虛實。傳統山水畫常把云和水作留白處理。白與黑,空與物,白與灰,灰與黑,就是虛實的對比。但實處要實而不塞,要透氣,要有“活眼”。如林風眠《秋山圖》和張大千《山雨欲來圖》,如無中間的“活眼”,就是一盤“死棋”。要虛而不空,即使是空白,也要讓它表示一種實體,既所謂“計白當黑”,這樣才能“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如宋代趙芾《江山萬里圖》,中間大片的留白,通過幾只小船,卻表現了迷茫遼闊、江山萬里的意境。
(4)山水畫構圖最忌均勻整齊,古人說:“疏處可走馬,密處不通風。”這樣才能變化多姿。
(5)藏露。畫要給人留有想象的余地,一覽無余,就沒有情趣了。因此作畫要善于運用“藏”的方法。郭熙說:“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藏”,使人感到高深莫測,從而給觀者想象的空間,這就是“藏”的妙用。如張大千《巫峽清秋圖》和《黃海歸來步步云》。
(6)開與合是相對的矛盾。有對立,畫面才生動。開而不合,就會顯得不穩和散亂。有開有合,才能相對穩定。
(7)節韻。即節奏與韻律,一幅好的山水畫,是有節奏美和韻律美的。這不僅體現在勾、皴、擦、染、點等筆法的運用上,也體現在整體的布局上,既要有變化又要有規律。如石濤《淮揚潔秋圖》,畫中的點既有大小、疏密、濃淡的變化,整體上又有一定的規律。
2.透視規律
西洋畫一般采用“焦點透視”,中國畫采用的是“散點透視”,也叫“移動透視”。“焦點透視”就象照相一樣,觀察者固定在一個立足點上,只能把視域以內的東西拍攝下來。“散點透視”則是移動著立足點來進行觀察的,所以不受視域的限制。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把中國山水畫的透視歸納為“三遠”,即“高遠”、“深遠”、“平遠”。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張山水畫中,往往是“三遠”綜合運用的。
(1)高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也有一種說法叫作“蟲視”,即故意把自己放在低處,看什么都是高大雄偉、氣勢磅礴,這種透視法宜于描繪崇山峻嶺。如北宋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和近代黃賓虹的《山水圖》。
(2)深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這是站在山前或山上遠眺,并要移動視點才能看到的景象。這種透視法宜于表現幽深的意境。如張大千的《水閣清涼圖》、清代王翚的《萬壑千崖圖》。
(3)平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這是在“平視”中所得的遠近關系。宜于表現坦蕩開闊的南方山水。如元代倪瓚的《秋色圖》和《容膝齋圖》。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