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是中國的象征,從古至今人們對瓷器收藏的熱愛從未曾減弱過。瓷器收藏要注意很多方面的問題,其中最容易被忽視的是瓷器上的紋飾。瓷器上的紋飾就象一個人的衣冠,它有明顯的民族性和時代性。因此,我們鑒定古陶瓷時千萬不能忽視。
中國古代陶瓷紋飾繁多,但按類別可分為人物、動物、植物和裝飾四大類。另外,紋飾本身有它的時代性,它是當時社會文化的反映。例如,明代中期,正德年間,道教、佛教和伊斯蘭教在社會廣泛興起,所以,瓷器上出現了八仙、八寶圖、真武大帝、花捧回文、書寫回文、仙人朝圣圖等圖案。又如,清代康熙皇帝吸取明亡的教訓,對“尚武”和“習文”極為重視。所以,在瓷器圖案中,“尚武”方面有各樣的刀馬人物和清裝射獵圖等出現;在“習文”方面,在瓷器上大量書寫詩詞,以文字作為圖案裝飾。
作紋飾鑒定時,對不同時代要掌握其不同紋制手法。例如我們最常見的云紋,元、明、清就有不同的“朵云”,只要細心研究,不難發現,每個時期都有其特定繪制方法。例如,元代朵云紋,其寫法基本可分為兩種。第一種,身繪成如意頭狀,多不對稱,邊大邊小,其尾前段肥大,后半段細長,整個造型活像一條大頭小蝌蚪在游動著。第二種,也繪一個不對稱如意頭為身,拖一長尾,尾的前段長出兩個小頭,其尾活像萌芽的種子根部,其如意頭下的兩個小頭,又似兩片小葉托著一朵盛開之花。但到明代宣德年間的朵云,又有變化,雖然也是繪如意頭為身,但身上的飄帶增多了;有的云頭下飄出一帶,有的在云頭左、右兩邊和尾部各飄出一條云帶,有的還在前者的繪法上在云頭部再長出一帶;所繪如意頭豐滿肥壯,飄帶瘦長,變化多樣。
明代中期,成化年間的如意云,飄帶較長,是如意云頭長度的兩倍,尾部的飄帶又有增加突出的小小云塊,和前期一條帶狀有所變化,云頭又似露齒的獸面。到明代中期,萬歷時的朵云,又有三種形式:(1)有飄帶的朵云,飄帶加粗,云頭縮小。(2)把云頭拉成一塊長云,朵云無頭無尾、畫工簡單。(3)繪一如意頭云頭,全身繪飄帶數條,不分頭尾。發展到清代初期,雍正時期,朵云頭拉長,左、右飄帶短而肥,形成菱角形狀。原來的云頭沒有了,在云頭上端、左右兩邊和尾部的飄帶均變成了云頭。
再發展到干隆年間,朵云頭不是一個,而是幾個相連在一起,形成“一串云”。朵云的云頭寫成“牛面形”,其尾部的飄帶活像一撮須,或者把如意云頭拉長,成“S”形,或者拖至尾部。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