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筒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喜愛的文房用品之一,它既可供使用,又可作觀賞,因而書房的陳設高雅便成為品評文采的標準之一,各種式樣精美的筆筒應運而生,許多供皇室御用的筆筒,成為中國歷代工藝品寶庫中的精品。
筆筒產生的年代已不可考,湖北江陵鳳凰山168號漢墓和山東臨沂金雀山周氏漢墓各出土一件竹筆筒。金雀山漢墓的竹筆筒兩端穿透,筒身鏤有八孔,筒身中間及兩端有三道皮箍,筆筒涂黑漆,出土時,筆筒里置有竹筆。筒身鏤孔是為便于取筆。由此可知,兩漢筆筒是一個鏤孔的細竹管,筆完全置于其中,與后世圓筒狀插筆的筆筒有很大不同。三國時期的吳國文人陸璣,在《毛詩草木寫獸蟲魚疏之》《螟蛉有子》篇中寫道:“取桑蟲負之于木空中,或書簡筆筒中,七日而化”。筆筒一詞,便有史可查的綿延了二千余年。宋無名氏《致虛雜俎》載:“羲之有巧石筆架,名‘扈’;獻之有斑竹筆筒,名‘裘鐘’皆世無其匹”,當然竹木易腐,無論是兩漢,還是唐宋,筆筒存世者皆寥寥可望。
到了明代,圓口直壁、造型新巧、簡約實用的筆筒開始出現,經過能工巧匠的設計加工,材質多樣、雕鐫精致的筆筒,成為文人雅士的蕓窗新寵,至今盛而不衰并風靡天下。明人朱彝尊曾作《筆筒銘》云:“筆之在案,或側或頗,猶人之無儀,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閑彼放心,歸于無邪。”一語道出了筆筒容毫納筆的精神內核。明屠隆《文具雅編》載:“湘竹為之,以紫檀烏木棱口鑲座為雅,余不入品”。又明文震亨《長物志》云:“筆筒,湘竹,栟櫚者佳”。經過長時間的發展,筆筒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符號,藝術價值與實用價值兼而有之,因此也受到藏家們的喜愛。
在古代文人中,如果沒有講究的、有格調的文房用具,那么作為一個文人,他的修養乃至做人的品質都是要遭到質疑的。正是因為如此,我們今天才得以看到這些材質考究,制作嚴謹,韻味十足的形形色色的筆筒。這些流傳于世的藝術品,不知經過了多少文人細心地擦拭與觸摸,也不知在書房案頭上,激發了多少才子的玄思冥想。這些筆筒身上,至今都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一般來講,文化含量越高的筆筒價值越高。所以選擇筆筒收藏時,不管是什么材質,都應該首先選擇名家的作品。清代中晚期的文化氣息很濃,文人墨客、詩畫名家在筆筒上下工夫很足,所以筆筒上有名人題詩、作畫、題印的就比一般的筆筒價值要高。除此之外,再看筆筒的材質、工藝水平、藝術水平以及它的品相。目前有收藏價值的筆筒的材質大致分為五大類:瓷、木、竹、漆、玉和象牙。在拍賣場上,出現數量較多的是瓷筆筒。
瓷筆筒。中國自宋代起已出現陶瓷筆筒。明代初期,文具愛好之風興盛,各種式樣精美的筆筒應運而生。其中,五彩瓷、青花瓷筆筒最為流行。到了清代,瓷筆筒制作工藝更為講究。許多皇室御用的筆筒成為中國歷代工藝品寶庫中的精品。康熙即位后,非常重視瓷器燒制,特別是文房用瓷。在他執政期間,文房用瓷的燒制數量和工藝水平都到達了歷史最高峰。據記載,當時在景德鎮御窯場內燒制了大量瓷質文房用具,其種類之豐富,制作之華美,造型之奇巧,釉色之秀雅,均可稱冠于世。瓷制筆筒真偽非常難于辨別,對收藏者的專業技術要求極高。瓷筆筒的鑒賞收藏除了要看胎、釉的質量外,主要看瓷畫的水平和釉的發色。瓷畫水平不同,價格會有天壤之別。目前市場仿品、贗品很多,且價格奇高,踏足其中需慎之又慎。
木筆筒。主要材質有黃花梨、紫檀、雞翅木、鐵力木、癭木、櫸木等。最具價值的是紫檀木、黃花梨這些木材的筆筒。鑒別木筆筒除要懂材質外,還應熟悉雕工刀法。現在社會上流行著一種錯誤觀念,認為但凡木質器,只要用料上乘,只要是硬木,則就是好東西,收藏價值也就高。其實并不然,對于木筆筒還應從其工藝水平、年代早晚、產生的時代背景等諸方面綜合評估,用料的高檔與否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
竹筆筒。目前最早的是南博藏明嘉靖、正德年間朱松鄰制松鶴紋筆筒,朱松鄰領采用的是圓雕竹刻工藝,刀法深峻,立意古雅。現今古物市場多見仿制品,其水平只能望名家項背。鑒定是否名家之作,先看筆筒時代風格,然后是皮包漿與雕工,最后看款識。竹制筆筒隨著時間與環境溫濕度變化,表皮會起物理變化——起皺不光整,希望藏家不要一味迷信名款。
漆筆筒。北京故宮藏帶“宣德”寄托款的戧金彩漆云龍筆筒為目前存世最早的漆筆筒,它的收藏價值在于筆筒制作工匠的名氣,紋飾是創作還是仿作。其中鑲嵌百寶的,還要看是否完整,有無后鑲添補痕跡,原作無損品相佳則價高。
象牙、玉質筆筒。目前市場較為少見,其價值也很高。玉質筆筒多見于清代。其中,白玉筆筒價值最高。牙、玉筆筒鑒定方法與一般鑒定玉器、牙雕的方法相似,與竹木雕鑒定法也有借鑒之處,或可按時代風格,表面包漿,雕工技藝依次鑒定。
中國人的文化習慣是“于細微處見精神”:越小的藝術品,在制作上越是精細。筆筒作為古代文人生活中重要的文化符號,從來就不曾被忽略。可以說,筆筒收藏,不僅僅是一件文房用具的器物收藏,更是一種文化的收藏、歷史的收藏。
明清筆筒的收藏在整個筆筒收藏中占有絕對的壟斷地位,而明清筆筒的大宗產品當推瓷器,由于其燒造相對簡單,產量高,傳世品多,故為廣大收藏者所喜愛。瓷制筆筒始于明代嘉靖、萬歷年間,但傳世品中極難一見,在具體的收藏過程中對此時期的筆筒要慎之又慎,以免上當受騙。
一般而言,明天啟、崇禎時的瓷筆筒生產量較大,以青花為主,紋飾有植物、動物、人物等。其基本形制為直口,平底,腰微束。如青花人物故事筆筒,直口,平底無釉。筒壁繪有青花人物,直花呈色淡雅,繪工精細。器口器足處有暗刻紋飾為崇禎瓷筆筒的典型特征。
清順治瓷筆筒傳世品略少,但器型品種較多,有直口直壁式,束腰侈口式等。一般來講,前者瘦高,后者粗壯。以青花為主。青花花鳥紋筆筒,為順治時器物,體型較大,束腰侈口,筒壁有暗刻及青花紋飾。康熙時瓷筆筒的生產達到鼎盛時期,品種極為豐富,有青花、五彩、斗彩、釉里三彩及各種顏色釉。紋飾內容廣泛,有人物、動物、山水、花鳥、博古等。器型有束腰侈口形、直口直壁形、竹節形、方形等。其典型特征是胎釉結合緊密,胎質細膩。無款者居多,少量有堂名款,器壁上亦見有干支款。
雍正、乾隆時期是清代瓷筆筒生產的第二階段,傳世品較清初要少,但制作精巧,特別是出現了一些新穎的器型,如六方形、扁方形、雙聯形等。裝飾味道較清初濃郁。如粉彩雙聯方勝型山水筆筒,為乾隆時筆筒的典型。這一時期瓷筆筒的品種有青花、青花釉里紅、粉彩、各種顏色釉地粉彩及單色釉。雍正瓷筆筒的特征是清新典雅,乾隆則富貴華麗,官窯器物多有紀年款,民窯則為干支款或堂名款。
嘉慶、道光時是清代瓷筆筒生產的第三階段,仍以粉彩為主要品種,器型以細高為主。紋飾以人物等居多,較為側重觀賞性。此時的另一特點是雕瓷筆筒開始出現,多模仿竹雕器物,以黃釉雕瓷筆筒最為出色。如黃釉雕瓷筆筒,以剔地手法刻出松、石,口沿及底繪成竹節斷面痕跡。官窯多有紀年款識,民窯有堂名款或刻工名號。雕瓷的著名工匠有陳國治、王炳榮、湯源和等人。晚清瓷筆筒仍較盛行,但質量下降,最典型的特征是胎釉結合不緊密,釉面泛灰,青花浮于器表。多有六字青花款和六字紅彩圖章款。素胎剔地筆筒,為光緒時難得一見的精品。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