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論在博物館里還是拍賣會上我們見得最多的古陶瓷器應該是裝飾類陶瓷了,他們一般用于家居陳設,供人們欣賞把玩。而玩物陶瓷和生活實用陶瓷相比之下在人們心中的位置就要遜色多了,今天要說的瓷枕便是生活實用陶瓷中的重要成員。瓷枕是古人寢臥的必備之物,由于瓷枕與人頭部長時間接觸,故在其選胎、制釉以及施釉等方面更加精益求精,紋飾工藝也非常講究。此外瓷枕中融入了許多民間藝術的元素,更富有生活情趣,極有親和力。
瓷枕創燒于隋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歷經唐、宋、元、明、清一直都有燒制,以兩宋和金代最為鼎盛,明清兩代漸次衰退。宋人有詩曰:“鞏人作瓷堅而青,故人送我消炎蒸。持之入室涼風生,腦寒鬢冷泥丸驚”。不僅描述了瓷枕消夏安寢的功效,也可看出古人對瓷枕的認同。瓷枕的工藝隨著人們審美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具有很強的時代感。給我印象較深的是唐代的絞胎工藝瓷枕,宋代白釉劃花瓷枕、元雜劇畫枕了。
上圖展現的就是唐代的絞胎瓷枕。瓷枕高8.2厘米,長14.5厘米,寬10.6厘米。絞胎是指用不同顏色的陶土糅合成形。這件瓷枕在土黃色釉質上渲染黑色花紋,很有唐三彩古樸深沉的韻味。瓷枕整體造型圓潤,花紋典雅大氣,與唐代人們追求自然、質樸而略帶豪放的生活方式相得益彰。

宋代我國瓷器進入了繁榮時期,各地形成不同的窯系,瓷器品種繁多,釉色紛呈。宋瓷最打動我的就是那種寧靜優雅之美,這種美感也滲透進宋代的瓷枕中。右圖中珍珠地劃花八方竹節枕釉色白皙細膩,散發著珍珠般內斂的光澤。枕面上的花草圖案雅致精細,精湛的劃花工藝更添玲瓏剔透之美,側面的竹節裝飾盡顯端莊高雅的氣息,從中可以領略宋人那種儒雅的心境。
說到瓷枕就不能不提磁州窯,磁州窯在河北省磁縣彭城鎮,為宋金元時期北方著名的民間瓷窯。磁州窯燒制大量以白地畫黑彩紋飾為主的日用瓷器,格調樸拙粗獷,有一種奔放、灑脫的自然之美。瓷枕是最有特色的品種之一,其畫面活潑自然,筆法簡練豪放,保留了不少民間喜愛的紋飾,散發著濃郁的生活氣息。本文上圖的童子垂釣枕是宋代磁州窯的佳作。瓷枕前高7.7厘米,后高10厘米,寬29厘米。白地繪黑花,枕壁畫連續的卷葉紋一周,筆意瀟灑。枕面為一童子在河邊釣魚,雖用筆簡練,卻言簡意賅,將孩子的姿態、神色刻畫得生動異常,感覺質樸而清新。
上圖的虎形枕為金代瓷州窯制作。瓷枕高12.8厘米,長39.6厘米,寬19.5厘米,目前藏于上海博物館。以虎為枕,可鎮妖避邪。而金代器物紋飾上常出現虎、豹、鹿等,也與其民族狩獵的生活習俗有關。此枕造型簡練概括,將虎的威猛與水鳥的靈巧和諧地組合在一起,極富想象力,充滿了少數民族特有的磅礴野逸之美,讓人印象深刻。

進入金元時期以后,磁州窯在瓷枕的畫風上發生了很大變化。由北宋時期寥寥數筆的寫意畫向精雕細刻的寫實畫發展,由簡筆畫逐漸過渡到了工筆畫。畫工們開始在瓷枕上繪制出一系列反映歷史與戲劇的人物故事,尤其是眾多表現元雜劇故事的畫面,使磁州窯瓷枕更具文學和歷史價值,更加熠熠生輝。上圖是磁州窯西廂記枕的正面和側面圖片,取材于王實甫的元雜劇《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畫枕筆觸細膩、畫面生動,很有些文人畫的氣息。事實上元代許多文人畫家參與到磁州窯繪畫中,這面畫枕寫有“漳濱逸人制”五字,逸人就是指隱逸的讀書人。他們將自己豐厚的文學功底和繪畫技藝運用到畫枕上,提升了瓷枕的文學品位,也提高了瓷州窯的繪畫水準。
最后再來欣賞一下元代景德鎮瓷窯制作的青白釉鏤雕戲臺人物枕吧。我認為這是元雜劇瓷中的杰作。瓷枕高18厘米,枕身為雕塑彩棚戲臺,四面各有演出場面,內塑有人像18尊之多。塑工精細周到,人物形象各異,竟無一雷同。瓷枕鏤雕精致,集建筑、舞臺與瓷塑藝術于一體,生動表現出元代戲劇藝術的面貌,是珍貴的藝術品,也是研究元代戲曲的重要資料。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我很難想象瓷枕可以如此精致復雜,真要嘆服景德鎮窯工高超的制瓷工藝。

“久夏天難暮,紗櫥正午時,忘機堪晝寢,一枕最幽宜”瓷枕清涼沁膚,爽身怡神,同時極富審美情趣。瓷枕不僅是古人的生活用品,更是藝術品,是古陶瓷藝苑中一朵靚麗奇葩。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