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燈,又名燈籠。燈籠是起源于中國的一種漢族傳統民俗工藝品,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紙或者絹作為燈籠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條制作,中間放上蠟燭或者燈泡,成為照明工具。受漢族文化影響,在亞洲華人地區,許多國家的廟宇中,燈籠也是相當常見的物品。

花燈起源于漢代,盛于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間。中國歷代花燈的制作十分講究,品種繁多。如明朝畫家唐寅有詩云:“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月如銀,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中國人元宵節迎花燈的習俗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全國各地種類繁多,燈式不一,各有流行。臺灣花燈,俗稱“鼓仔燈”,因早期制作時多形似鑼鼓而得名,流行的種類有走馬燈、骰子燈、圓燈、關刀燈等。由于閩南語“燈”與“丁”同音, 故一般將提燈、鬧燈視為人丁旺盛的佳兆。臺灣習俗中,婦女在元宵節穿梭于燈下 ,祈求來年得子、添丁;在臺灣北部桃竹苗客家莊里,男丁從農歷正月十一日起到家廟掛燈,稱為“起燈”;諧音“起丁”,為新生男丁入族的儀式之一,涵意深遠流長。
現代社會多于中秋節、春節、元宵等節日懸掛,為佳節喜日增光添彩,祈求平安。


花燈是極具中華文化的載物,如此美妙之物,也就衍生了專門的燈會來欣賞它。
賞燈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民俗文化,一般在元宵節舉辦活動,按字面理解為觀賞燈。東漢順帝時沛國豐人張道陵在四川鶴鳴山創“五斗米道”而舉行的“燃燈祭斗”儀式,要算迄今了解到的最古老的原始燈會。南朝時期,國都建康(今南京)出現了舉辦傳統元宵燈會的習俗,其盛況為全國之冠。燈會興于唐,盛于宋,明朝時達到頂峰。
2006年5月20日,江蘇省南京市申報的秦淮燈會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8年6月7日,多地合并申報的燈會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花燈看著精巧美麗,自然制作起來并不簡單。從制作骨架、選材、扎骨架、制作燈身、制作光源、裱糊、晾干、彩繪。每一步都需要耐心的人工制作。
愿這流傳千百年的美好繼續點亮我們生活,所以有機會帶上身邊人去賞商花燈吧。


秦淮燈會盛況
為弘揚燈彩文化,我國曾三次發行元宵節花燈專題郵票。

1981辛酉年正月十五發行的《宮燈》特種郵票
其一是1981年2月19日,即農歷辛酉年的正月十五發行的《宮燈》特種郵票,全套6枚,圖案分別為“花籃燈”“龍球燈”“龍鳳燈”“寶盆燈”“草花燈”和“牡丹燈”;其二是1985年2月28日,即農歷乙丑年的正月初九發行的《花燈》特種郵票 ,全套4枚,圖案分別為“九蓮獻瑞(九蓮燈)”“龍鳳呈祥(龍鳳燈)”“百花爭艷(花籃燈)”和“金玉滿堂(金魚燈)”;其三為2006年2月12日,即農歷丙戌年的正月十五發行的《民間燈彩》特種郵票,全套5枚,圖案分別為“魚燈”“白菜燈”“蓮花燈”“龍鳳燈”和“花蝶燈”。
上述三套花燈專題郵票,設計風格各異,《宮燈》6枚郵票主圖為6盞燈的造型,背景為中間亮、四周漸暗的不同底色,使之產生燈被點燃后閃閃發光的藝術效果;《花燈》4枚郵票圖案則在主圖4盞燈造型的不同底色上都襯托一輪明月,烘托出元宵燈節的氣氛;《民間燈彩》5枚郵票皆為白色底,上印有花燈遠近兩景,遠景為燈的整體造型,近景則是此燈的局部,既看到燈的全貌,又能看到燈的細微部分,遠近搭配,相得益彰。
這三套花燈郵票傳承弘揚了我國歷史悠久的花燈文化,極具收藏價值,因此在郵票市場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值。1981年的《宮燈》郵票因為發行時間較早,發行量僅120萬套,目前市場價位較高,每套220元,是總面值1.08元的200余倍;1985年的《花燈》郵票發行量700余萬套,目前市場價位每套25元,是總面值0.94元的26倍多;2006年的《民間燈彩》郵票發行量985萬套(其中有每版兩套的100萬版的小版票),目前市場價位每套20元,是總面值4.70元的4倍多。

1985年農歷乙丑年的正月初九發行的《花燈》特種郵票

2006年2月12日農歷丙戌年的正月十五發行的《民間燈彩》特種郵票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