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將,粵港澳地區(qū)俗稱「麻雀」,娛樂用具,一般用竹子、骨頭或塑料制成的小長方塊,上面刻有花紋或字樣,每副136張,四個人玩的骨牌游戲。

作為如此歷史悠久的娛樂文化,在我國有個最古老的藏書樓收藏著麻將牌 。
寧波天一閣是我國現(xiàn)存最為古老的私人藏書樓,也是世界上現(xiàn)存歷史最悠久的私人藏書樓之一。始建于公元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建成于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為明代嘉靖年間兵部右侍郎范欽所建,距今已有四百四十多年歷史了。

寧波天一閣
天一閣現(xiàn)藏古籍達(dá)30余萬卷,其中,珍槧善本8萬余卷。沒有去過天一閣的人肯定以為,高雅的藏書樓里除了書,就沒有其他東西啦,不過天一閣里除了大量的古籍善本,還收藏大量的字畫、碑帖以及精美的地方工藝品。其中最為有趣的是居然還有一個“麻將陳列館”,里面收藏有大量的麻將牌實物,并且以三維空間的形式展示麻將的起源及與寧波的歷史溯源,因此也叫麻將起源地陳列館。
“麻將陳列館”設(shè)在芙蓉洲平和堂和德和堂內(nèi),里面布置有麻將牌的形成和歷史發(fā)展過程圖片,各種各樣的麻將牌實物。

德和堂前的天井,院子的石地板墻壁都是用麻將牌鑲嵌而成的,廳前兩根柱子上面寫了一幅對聯(lián):“世事沉浮中發(fā)白,人情冷暖馬牛風(fēng)”。

對面“平和堂”匾額下有一副“三缺一”的牌局,是真人般大小的古銅色塑像。據(jù)民間傳說,清咸豐年間寧波聞人三品內(nèi)閣中書陳魚門,他極喜玩耍,精通紙牌。是他把當(dāng)時紙質(zhì)麻將牌加以改造整理,改為可豎立的竹骨制做的牌。萬、索、筒子共108張,紅綠白三色為中、發(fā)、白各四張,后又增加?xùn)|、南、西、北風(fēng)牌各四張,由此形成了當(dāng)時流行的136張一副的麻將牌,其后這種麻將牌不脛而走,遍及各地。現(xiàn)在的麻將牌中的“梅、蘭、竹、菊”四朵花和“百搭”則是后人增加的。
塑像正中間這位人物是陳魚門,而旁邊兩個一位是西洋人,一位是東洋人,身穿西服的洋人與頭戴瓜皮帽、拖著長辮子、吸著水煙袋的清代古人,正等待湊滿四人玩牌。前面廊柱上的對聯(lián)“筒來索去猶半日,黎橫月落不曾知”,形象地描寫了打麻將時人的心態(tài)。

“平和堂”匾額下的四扇木門,上面鑲嵌著“春夏秋冬”四張麻將花牌。

在打麻將的術(shù)語中,也多與航海有關(guān),且很多是從寧波方言轉(zhuǎn)化而來的。比如牌到最后一張就算“和了”,但現(xiàn)在都讀作“胡了”;兩船相撞叫碰,打麻將也有碰;船靠岸叫停,打麻將中叫“聽”,即是從寧波音轉(zhuǎn)化而來,還有“嵌擋”、“臺頭”等都如此。晚清五口通商后,船舶多聚集于寧波江廈,各地商賈云集,玩麻將者日眾,便盛行到全國乃至傳入日本和西方,實則麻將與寧波文化有密切關(guān)系,寧波可謂是麻將發(fā)源地。

麻將博物館里收藏有世界各地的麻將牌實物,材質(zhì)多種多樣,分為骨制竹背、石制竹背、銅制、木制等等;產(chǎn)地有英國、美國、日本、越南等;花色品種上還有什么簡化萬字、逆三七筒、紅八筒、白龍鳳等等,多到讓人眼花繚亂。

珍稀奇打造企業(yè)家收藏交流學(xué)習(xí)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yè)家收藏網(wǎng)
注:本文部分內(nèi)容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quán)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