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鳥”是一種生長在中國福建南部和廣東一帶的留鳥,之所以人們要用它的羽毛作為裝飾,是因為其背尾和雙翼都長著亮藍色且泛瑩光的羽毛,這種羽毛在不同的光線下可呈現出皎月、湖色、深藏藍等不同色澤,光彩奪目,富于變化。而后來無論什么替代品,都無法呈現出這種色彩和光澤上的變化。

福建一帶的翠鳥
點翠的制作技藝十分復雜,需要先用金、銀、銅或鎏金的金屬做成不同工藝圖案的底座,再把翠鳥背部亮麗的藍色羽毛剪切后仔細地鑲嵌在座上,要求貼得平整均勻不露底子,以制成點翠首飾。

點翠發簪,年代:清

點翠雙龍紋簪,年代:清
據說古時各地每年都要向宮廷朝貢幾百對翠鳥,用此羽毛來制作各種頭飾、風景掛屏、盆景的花葉等點綴之物。點翠采用的翠鳥羽,左右翅膀上各十根(行話稱“大條”)、尾部羽毛八根(行話稱“尾條”),所以一只翠鳥身上一般只采用大約二十八根羽毛,且翠羽必須由活的翠鳥身上拔取,才可保證顏色之鮮艷華麗。病死的翠鳥其羽毛好的首飾一般還不用(行話稱“暗條”,色澤不行)。陳子昂曾為此寫:“多材信為累,嘆息此珍禽”。
也因為點翠飾品所費甚昂,而且對生態造成威脅,因此新中國以來,僅進行過一次大型的采集翠羽的活動。1958年,北京市文物局曾對出土的定陵鳳冠做過修復。據北京點翠名家肖志峰之子肖廣春回憶,在周恩來總理的直接過問下,定陵出土文物的修復工作得以順利展開,其中出土的兩件鳳冠軟翠殘損嚴重,每件鳳冠需兩百只翠鳥的軟翠(翠茸)才可修復。而根據色澤篩選,每百只翠鳥可選取五至六只為上品,材料的淘汰比高達95%。如以兩件鳳冠修復需四百只翠鳥為基數,那么所篩選翠鳥總數接近萬只,數量之眾超乎想象。

定陵鳳冠
點翠工藝的高峰出現在清朝,由于繼承和發展了金屬制胎以及點翠羽等更為復雜的工藝形式,“點翠”逐漸發展成為一門獨特的金工技藝,隨即成為金銀制作中的重要工種。因為色彩光華艷麗且永不褪色,點翠頭飾也成為宮廷后妃十分流行的飾品。皇宮后妃們幾乎所有的首飾都用點翠工藝作為裝飾,從鈿子、簪釵、頭花、耳環,甚至到團扇、插屏、盆景等其他生活用品,處處翠色,成為風尚。
為此,明清時期,宮廷中使用翠鳥的翠綠羽毛做配色,清宮中內務府專門設立了“皮庫”,負責管理和收集翠羽,而“銀庫”專門設有“點翠匠”3名,專門承造“翠活計”。
在《雍正十二美人圖》中,很多清宮貴族女眷們的穿戴都可見到點翠,足見其風靡程度。

《雍正十二美人圖》之裘裝對鏡,畫中人頭上所戴即點翠首飾
辛亥革命后,隨著傳統封建制度土崩瓦解,點翠這一手工行業逐漸走向沒落。
1933年,中國最后的一家點翠工廠關閉,原因是點翠的翠羽鳥毛已經絕市。與此同時,人們開始用燒藍工藝等取代點翠。也因此,如今真正的點翠的首飾都是稀罕之物,價值不菲,點翠工藝也成千古絕唱!
天津青年京劇團程派青衣、國家一級演員劉桂娟曾因為一則“點翠頭面”的微博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質疑其殘忍,劉桂娟及另一部分網友則堅持認為這是對藝術的追求。作家馬伯庸說道,“傳統文化和工藝需要傳承,但不能違背主流價值觀。現在翠鳥是國家保護動物,再把點翠拿來炫耀,就非常不合適。”尤如人們反對象牙制品一樣,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如今戲曲人物的點翠頭面也大多以點綢代替。點綢技藝與點翠相似,只是原料由翠鳥羽毛變作緞帶抽絲。但無論做工如何細膩,點綢頭面都無法呈現出點翠的光澤變化和艷麗色彩。

點綢正鳳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