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璽是怎么來的
相傳,秦始皇取藍田玉,命李斯用小篆刻“受命于天,既壽永昌”,這是最早的玉璽。蔡邕在《獨斷》中稱“秦以來,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也。”證明玉璽所代表的身份。

天子所佩曰璽,臣下所佩曰印,這是規矩,不遵守是會被砍頭的。當然,不同時代,對璽、印、章的使用范圍也不一樣。
據《通典》載“又三代之制,人臣皆以金玉為印,龍虎鈕,唯所好也。皇太子諸王金璽,皆龜鈕。公侯五等金章。光祿大夫、卿、四品、五品將軍,皆銀章。尚書令、仆射、諸州刺史,皆銅印。”可見玉璽是皇家所用,臣下則根據地位稱章、印。

但到了武則天這代,忌“璽”諧音不雅,改成了“寶”,自此至清代帝后及諸王印章皆稱“寶”,如明代“潞王之寶”、清朝二十五方御用寶璽等。
玉璽是歷史上各王朝統治者維系其封建獨裁統治的象征物。紫禁城是明清兩朝皇帝居住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宮。這里存放著各個歷史時期的珍寶近百萬件。但眾多寶物中,也唯有玉璽這一種才最能代表皇帝的無上權威和地位。

誠如乾隆帝所言“蓋天子所重,以治宇宙,申經綸,莫重于國寶”。中國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玉璽,并將其作為國家的象征,皇帝治理天下的憑證。故宮藏有明清玉璽近五千件,單乾隆時期欽定玉璽就有二十五方,后人稱之為“二十五寶”。

乾隆為什么把玉璽的數目定為25方?《周易太衍》有“天數二十有五”的記載,乾隆希望清朝也能傳至二十五世。這25方玉璽一直沿用至宣統末年,而且各有所用,囊括國家最高權力的各方面。這二十五方玉璽也是現存唯一的一套完整代表統治權利的玉璽。
玉璽作為國之重器,其價值自然不會低,但這個高價的“高”,能到什么地步呢?相信接觸圈子的人都會笑而不語,因為價值實在太震撼了。

2010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一方玉璽拍出了天價的10617.426萬元人民幣,立刻刷新玉璽拍賣市場的成交價。這方清乾隆御寶交龍鈕玉璽,不僅成色極高,造型古樸大氣,實乃玉璽中的精品。

而這方2008年拍出的白玉璽也拍出5430.9萬元人民幣的天價,到了九年后的今天,市場估值同樣高達億元以上。

2011年,北京保利秋拍晚會上,乾隆“太上皇帝”圓璽以6800萬元起拍,經多位買家競標至1億元以上。隨后兩位買家展開拉鋸戰。當場上價格達到1.38億元時,突然有新買家殺出,以1.61億成交,為史上最貴玉璽。
玉璽作為皇家御用之物,是一國之權利的集中體現,其大氣內斂,勢勃而不發,王者之氣內斂其中,又輔以傳世美玉,收藏價值極高。中國自古喜以風水論勢,一方玉璽正如龍穴之眼,置于家中,氣勢頓生,風調雨順,鎮權脈而進寶氣。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