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還是這四位?

都不是!今天要說的是紫砂界的“四大天王。” 如今,紫砂壺在拍賣市場行情看漲,是具有收藏的"古董",名家大師的作品往往一壺難求,正所謂"人間珠寶何足取,豈如陽羨一丸泥"。紫砂壺是中國漢族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藝品。因為有了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紫砂壺才這樣珍貴,令人回味無窮。更加上紫砂壺泡茶的好處、和茶禪一味的文化,這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貴不俗的雅韻。
紫砂界的“四大天王”,他們兼具實力與口碑,為紫砂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們的作品是收藏家爭相追逐的寶物。

供春壺
供春(約1506—1566)供春又稱供龔春、龔春。正德嘉靖年間人,生卒不詳。亦天下之良工,信陶壺之鼻祖,宜興人說起紫砂壺,他們總會提到龔春。畢竟,作為最早留名的紫砂藝人,龔春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是第一個把紫砂壺這一生活用品提升到藝術高度的人。

時大彬 ·虛扁壺
時大彬(1573--1648),明萬歷至清順治年間人巧奪坡詩百態新,千奇萬狀信手出。吳騫在《陽羨名陶錄》里說:“明代良陶讓一時”,此一“時”即時大彬。他的壺主要造型有僧帽、菱花、六方、書扁、瓜棱、八角等,其泥質溫潤凝重,造型沉穩,可謂壺藝之典范。顧景舟先生也認為時大彬是“集大成者”,他“成功地創制了紫砂傳統上的專門基礎技法。”之所以說時大彬是“集大成者”,最突出的原因是他將文人情趣引入到茶壺中,使茶壺有了更深刻的內涵。時大彬早期的作品多為大壺,且仿古樣式比較多。在與文人雅士結交中,他觀察了文人的飲茶習慣,于是改大壺為小壺。在制作上可用拍打法一氣呵成,這樣也就豐富了造型。小壺一經推出,其儒雅氣質深深吸引了廣大文人,更有甚者,以擁有時壺為榮。

陳鳴遠 廉齋銘烏泥束腰壺

陳鳴遠制 素帶壺
陳鳴遠清康熙年間宜興紫砂名藝人鬼斧神工噪一世,古來技巧能幾人。陳鳴遠活在康乾盛世,堪稱一代大家。他是繼龔春、時大彬之后的又一領軍人物,掀起了中國紫砂壺藝術史上的第二次高潮。他的造壺風格承上啟下,既有明代的樸雅之風,又開啟了寫實主義仿生技巧的先河。在紫砂壺發展史上,他是一位技術嫻熟而全面的大師。

顧景舟 藏六方
顧景舟(1915-1996)愿流指爪踏雪泥,百代壺公第一流。顧老生來和紫砂壺有緣,生于紫砂壺的故鄉江蘇宜興,18歲從祖母學藝。憑借他極高的悟性和對紫砂深深的熱愛,兩年后,他已在行業內嶄露頭角,小有名氣。之后他來到上海,仿制明代時大彬、清代陳鳴遠等人的紫砂名作。正是在臨摹和仿制中,他的技藝突飛猛進,其中一些仿品的藝術價值甚至超過了原作,并被許多博物館收藏。
一把紫砂壺可看的地方,除泥色、造型、制作工夫以外,還有文學、書法、繪畫、金石諸多方面,能給賞壺人帶來更多美的享受。歷來,紫砂壺是按人定價,名家名壺身價百倍,歷年來在拍賣場上,諸如以上名家的作品動輒上千萬已是常事,在商品經濟社會尤其顯得突出。這樣,市場上就容易出現許多模仿名家之作,偽造的質品屢見不鮮,造購名壺尤其需要小心。
老紫砂壺的保養跟新壺有些差別,光是開水并不能充分清潔、殺菌,砂軒紫砂提醒壺友可以選擇用含氯的漂白水來清潔和消毒。這種漂白劑在市場上很容易買到,它的殺菌效果很好,而且本身也容易事后清除。不過記得要稀釋,太濃的話,就要花很長時間和功夫再來消除氯的氣味了。
整個保養過程要始終保持壺的清潔,尤其不能接觸油污,保證紫砂壺的結構通透;沖泡時還要先用沸水澆壺身外壁,然后再往壺里沖水,也就是常說的“潤壺”;常用棉布擦拭壺身,不要將茶湯留在壺面,否則久而久之壺面上會堆滿茶垢,影響茶具的品相;紫砂壺泡一段時間也要“休息”,一般是晾干三五天,讓整個壺身底干燥。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