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萬歷的五彩瓷器、康熙的青花瓷器、明代的成化斗彩葡萄紋杯、雍正的胭脂水單色釉小碗……件件都是他的寶貝 。王剛直言,古董是成人的玩具,“瓷器是中國古代奢侈品的第一代表,也是我收藏的首選。”

王剛說,自己的“收藏生涯”是從10歲開始的,“那年我跟著父親逛古玩市場,相中了一個鳥籠子,太漂亮了,5元錢,在當時已經很貴了。可惜呀,早不知道扔到哪里去了。現在回想起來,那個籠子里面的鳥食罐,可能就是康熙青花瓷啊。”
盡管收藏的種類不少,但他首選的還是瓷器,“畢竟瓷器有扎實的群體,是中國古代奢侈品的第一代表。‘CHINA’就有瓷器的意思,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有強大的國際市場的支撐。你都想象不到,那些西方的黃頭發藍眼睛,有時候比我們的鑒賞家眼光還要高。”
演了和珅之后,王剛也有意收藏一些與和珅有關的東西。他有兩個和珅的折子,其中一個賀乾隆喜得五世孫的賀折還被他拿到電視上展示過。王剛說,某次有拍賣公司老板打電話給他:“有個和珅的大卷軸書法,拍斷價15萬元,簡直是專門為你準備的。”
王剛回復:“乾隆的字才3萬元,不要。”結果在拍賣場上看到那幅字他頓足大悔,賣相極佳,最后這幅字60多萬元被一個企業家拿下,王剛當時還有點嫉妒地說:“花那么多錢買一貪官的字,有毛病吧?”

說到收藏的樂趣,王剛露出一副沉醉的神態,“你想想,天底下還能找出比收藏更美的事嗎,每天讓你欣賞著,由于它的存在,讓你的生活充滿了樂趣。古董就是成人的玩具,我從不怕被人說是玩物喪志,玩物喪志才是最高境界。”王剛甚至表示,自己現在對收藏的興趣遠大于演戲,“我現在的朋友幾乎都是收藏圈的。”
很多人一提到收藏,往往跟投資聯系在一起。對此王剛表示,自己原先被問價格時也會不舒服,但后來明白了,對于外行來說,最直接的就是問多少錢,才能了解這件藏品的價值,“現在我們也不忌諱談錢了,誰不在乎呢?在拍賣會上眼看著一口一口往上漲,不都是錢嗎。其實誰出錢收藏都是好事,畢竟是尊重我們的文化,總比毀了強。”
王剛坦言,自己也曾有過為錢“糾結”和“看走眼”的時候。“2008年天津有場文物拍賣會,現場有一件乾隆青花穿花龍紋梅瓶,起拍價120萬元人民幣,但只能讓天津的朋友幫忙拍。
我當時的心理最高承受價是180萬,結果最終這件藏品以599.5萬元成交。當時我覺得這個家伙特別傻,沒想到今年一個拍賣會上,那只梅瓶又最終以3468萬元成交。我只能眼睜睜看著,你說能不糾結嗎。”

對于行業內專家來說,對很多藏品真假的判斷就是一瞬間的事情。王剛稱,對于非專業的藏友來說,可能覺得如果看走眼了,錯判了真品會可惜。而對于專家而言,真假的判斷其實很簡單,有藏友把東西從袋子里掏出來,直接就可以判斷真假。鑒定東西,就是一眼真一眼假的事情。
“有一次差點砸了一件民窯的康熙五彩,幸虧我是個收藏愛好者,多少明白些,要不四五十萬誰賠啊?”
還有一次在王剛主持的一檔鑒寶節目上,一個人就偏偏帶著這么一個官窯瓷器去鑒寶了。在場的專家當時的結論是,國內不可能有官窯,所以看都不看,王剛就給一錐子砸碎了。持有人肯定不干,然后就鬧到最后,組織了許多專家來鑒定,結果令所有人大吃一驚:這是真的雍正年官窯瓷器,價值在2億以上。
王剛稱,鑒寶是危險的事情,他非常認真地對待每一件藏品。
收藏小貼士:
第一:選東西時一定要找到正確的途徑。我現在周圍很多專家,也不能保證百分之百準確,特別是高層次的東西,千萬不要貪圖便宜吃大虧。
第二:鑒定沒有絕對權威,最基本的權威是市場。現在我基本不做私人交換,只到大的拍賣公司。我也勸一些收藏者們,如果想變現,鑒定證書是沒用的,請你把它們送到大的拍賣公司去,看人家收不收,這是百試不爽的一個辦法。”
王剛稱,經過多年的收藏實踐,他覺得搞收藏得懂得“三個道理”,即收藏的規律,要有道德,還要有正當的途徑。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個‘道’有三層意思。第一是道理,要懂收藏的規律性,要少走彎路。了解每一件東西蘊含著什么,它的工藝、歷史文化特征。”王剛表示,明白了收藏規律還要講道德,不能坑人騙人。
王剛告訴藏友,現在的大型拍賣行給了大家一個學習的途徑,要去公開的市場多學習,注意每一件藏品的來路和傳承,對忽然冒出來的東西要提高警惕。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