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的時候,和田玉因產(chǎn)于昆侖山被稱為"昆山之玉",以后又因位于于田國境內(nèi)而被稱為"于田玉"。直到清光緒九年設(shè)立和田直隸州時(1883年),才被正式命名為"和田玉",喜好和田玉的藏友們要注意,選擇和田玉時,“光澤”、“密度”很重要!
光澤是指玉石對光的反射能力,其與礦物對光的折射率、吸收系數(shù)和反射率有關(guān),反射率越大,玉石的光澤就越強。

古人稱和田玉“溫潤而澤”,就是指它的光澤具有很強的油脂性,給人以溫潤的感覺。和田玉的光澤柔和,不強也不弱,既沒有強光的刺眼感,也沒有弱光的蠟質(zhì)感,使人看著舒服。羊脂白玉就是因為如同羊的脂肪而得名,光澤溫潤,非常珍貴。一般來說,玉石的質(zhì)地純,光澤就好;雜質(zhì)多,光澤就弱。

檢測玉石的光澤,要有一個光滑面,這種面的光滑程度叫光潔度,它會直接影響人們對玉石的感受。把玉石拋光后的明亮程度叫亮度,亮度高而均勻為好,亮度低或亮度不均勻有灰暗的條帶和斑點就會影響玉石的美感。特別有趣的是臺灣省花蓮縣軟玉礦中出現(xiàn)了一種帶貓眼光澤的玉石,這在其他和田玉中是不存在的。

密度,玉石的密度是指玉石單位體積的重量。和田玉的密度經(jīng)測定為2.66至2.976g/cm3。不同品種的和田玉之間的密度略有差別,墨玉為2.66g/cm3,白玉為2.922g/cm3,青白玉為2.976g/cm3,一般青玉或青白玉的密度大于白玉,墨玉中因為含有較輕的石墨鱗片,密度較小。

和田玉與蛇紋巖型軟玉相比較密度略低,如新西蘭軟玉為2.95至3.02g/cm3,平均為2.99g/cm3或 近于3g/cm3,加拿大軟玉為2.5至3.01g/cm3,平均為2.99g/cm3,蘇聯(lián)軟玉為2.991g/cm3。

其他性質(zhì),和田玉對冷熱變化表現(xiàn)為惰性,冬天摸它不冰手,夏天摸它也不會感到熱,因此人們喜歡貼身佩戴。

和田玉受到擊打后,會發(fā)出清越以長的聲音。古代利用和田玉這一特性將其制作成樂器,在遠(yuǎn)古傳說中有玉簫,清朝時期用和田青玉制成編磬。值得一提的是,軟玉的聲音性能在國外也有記載,如新西蘭軟玉就是如此,毛利人很早就利用這個特性,敲擊大的軟玉板,用來警告那些企圖侵占別人財產(chǎn)的人。
喜歡玉的朋友對和田玉既愛又怕,對和田玉喜愛是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chǔ),但是讓很多人望而卻步的是怕買到假貨,而且假和田玉的種類五花八門、造假技術(shù)層出不窮。
我們沒有能力讓市場上的假貨減少,就只能提高我們自身的眼力和免疫力。眼力是知識的學(xué)習(xí)和經(jīng)驗的積累,是需要一定的時間。
免疫力則可以立竿見影,所謂免疫力就是不要奢望以不切實際的價格買到高品質(zhì)的商品。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貪便宜心理。

馬云在回答有關(guān)淘寶假貨的問題時講到:除了一些我們對家伙的治理,從消費者的角度也要有最基本的判斷,你如果真的想花58元買一塊勞力士手表,那又有什么辦法。。。
道理確實如此,大家都知道和田籽玉品質(zhì)好、又稀少、原料價格一路上漲,但是如果買家非要花幾千元買一個“紅皮白肉”的籽料手把件,那只有賣假貨的才能滿足這樣的需求。其實在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中隨處都能看到假貨,就連我們使用的人民幣都有假鈔,所以在和田玉市場有假貨并不稀奇。假貨固然是不良商家的所為,但也正是因為有貪便宜的消費者才助長了假貨的泛濫。
珍稀奇打造企業(yè)家收藏交流學(xué)習(xí)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yè)家收藏網(wǎng)
注:本文部分內(nèi)容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quán)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