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節,作為一項深受人們重視的傳統節日,歷經多年演化最終形成于唐代,而中秋賞月之風也在當時的北方地區甚為流行。這一源自遠古“秋夕祭月”的習俗,初始于魏晉,盛于唐宋。人們祭月祈求賜福與保佑。中秋之日,賞月之人更迭不休,而掛于高空中的明月是否還是古詩中描繪的那個“玉盤”呢?
月亮,又有玉兔、素娥、嬋娟、玉鏡、玉盤、嫦娥、廣寒宮等美稱,其在中國文化中的象征意義極其豐富。這散發著白月光的它代表著圣潔、美麗與靜謐,承載著人類的相思、失意、懷古、永恒等多重情懷,也引發了無數文人騷客的贊美與畫筆的記錄。

月圓寓意圓滿,承載了無數人的美好寄托和期盼。每到中秋月圓時,這種全民情愫都將集體爆發。當然,我們更在意的可能是節假和美食。而在古時,中秋和嫦娥奔月的故事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歷代文人墨客利用嫦娥和明月寄托情思、是藝術創作的經典素材。中國畫中這一類的書畫作品可以說是相當豐富的。

宋 劉松年 嫦娥月宮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

元 佚名 香月潮音紈扇頁 遼寧省博物館
中國企業家收藏俱樂部志在成為國內有專業影響力的藝術顧問品牌,將廣泛整合各種藝術資源,專業服務于企業家收藏,促進國內外藝術交流與創新發展。

明唐寅【嫦娥折桂圖】

現代張大千【嫦娥】
畫中嫦娥,好像都不是那么“漂亮”?
中國畫從來都不是純粹的“寫實”,而是以形寫神,人物、景色和情節都是可以玩味的意象。上述名畫中嫦娥,線條圓和流暢,筆墨、勾染得當,人物的飄逸清麗之態畢現,其實別有一番古色古香和清新雅致的韻味。

五代 《浣月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除“賞月”外,“拜月”也是中秋時節宮廷與民間的重要習俗,從“秋分祭月”這一古老帝王祭祀活動演化而來。這件繪畫清晰地展現了中秋之夜女子“拜月”的情景,盛裝婦人,手捧明珠,欠身欲取水滌珠,侍女或臨案焚香,或捧奩(lián),一派富麗祥和的景象。
其實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風俗習慣也許幾經更改,有的保留,有的消逝,而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期待永遠也不會改變。
在此,祝大家即將到來的中秋節,闔家團圓!幸福安康!
1)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本文圖片源自于網絡,無法核實真實出處,如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小編刪除。
2)同類微信公眾號轉載本刊發布文章,敬請注明出處。謝謝!

官網:中國企業家收藏網(http://www.nanachimi.com/)
同系列公眾號—珍稀奇文化:zhenxiqi100
(企業家身邊的收藏顧問,藝術品收藏新標準)
珍稀奇收藏藝術研究院
(全國第一家收藏藝術研究院)
珍稀奇文博館
(專業的線下觀摩、鑒賞、學習、交流平臺)
企業家收藏俱樂部
深圳站:shoucangclub 歡迎加入我們!
旨在打造最高端的收藏圈子與價值分享平臺!
中華企業家收藏協會
深圳站:qyjshoucang 歡迎加入我們!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