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綜觀近幾年的拍賣數據,“珠山八友”瓷板畫作品的成交額在逐年攀升:2008年拍賣的王琦粉彩瓷板《漁翁圖》以241.5萬元成交;2009年拍賣的王大凡一件《黃山四千仞》瓷板拍出780萬元的高價;而在2011年的嘉德春季拍賣會上,王大凡的粉彩瓷板畫《禹王治水圖》以920萬元創個人成交紀錄。短短幾年中,從幾萬元成交價到2011年的近千萬元,并非偶然現象。究其原因,是由于“珠山八友”的瓷板畫有著雄厚的投資潛力。對于存世量屈指可數的“珠山八友”瓷板畫真品來說,它就如“原始股”,升值空間很大。從市場價位來看,目前“珠山八友”瓷板畫的價格遠遠低于當年同時期、同名氣的畫家的價格,因此“珠山八友”的瓷板畫還具有廣闊的升值空間。
王大凡(1888年-1961年),號“希平居士”,又號“黟山樵子”,齋名“希平草廬”,著名繪瓷藝人,景德鎮“珠山八友”之一, 早年拜汪曉棠為師,其粉彩人物仕女受汪曉棠的影響較大。晚年時得海上畫家馬濤《畫中詩》冊,構圖、造型遂受馬濤影響。與王琦瀟灑、奔放的畫風相比,王大凡則顯得規矩嚴謹,主題與配景相輔相成。筆下人物秀潤、紋理清新、氣韻渾成。首創粗細相間、兼工帶寫的“落地粉彩”畫法,繼承和發展了“淺絳”傳統繪瓷技藝,畫面濃淡、陰陽分明,神形活現,生動活潑。1939年起,王大凡在彩繪人物時,不用玻璃白打底,而直接將彩料平涂于瓷胎,再罩以雪白、水綠等釉后經低溫彩爐烤燒成品。由于不用渲染,景德鎮至今稱大凡填彩法為“落地彩”。
此藏品尺幅恢宏可觀,燒制平整,胎釉精良雅潔,人物臉部刻畫細膩,講究明暗變化,暈染手法獨特,立體感強。 傳世所見王氏人物瓷板通常最多為三、四人,但本品頗為珍貴,多達八人,且形象各不同,表現手法自然需要刻意區分,其難度非比尋常,沒有深厚的功力不敢輕易嘗試。整幅畫意吉慶祥瑞,寄寓富貴長壽、名利雙收之意,亦蘊含著民間村野的淳樸味,這是王大凡瓷繪人物畫魅力所在之處。此件藏品為不可多得之佳作,具有極高的收藏、投資以及研究價值!
盡管瓷板畫只有百余年歷史,但是瓷器在海內外的極高聲譽地位和中國畫的深厚文化底蘊,都讓其深受藏家喜愛,成為廣受市場推崇的收藏品。
市場行情分析
第一,珠山八友-瓷板 (一套)
第二,珠山八友套板
第三,王大凡 禹王治水圖 粉彩瓷板
估價 RMB 180萬-220萬 成交價 RMB 920萬 2011年春季拍賣會
第四,王大凡 粉彩“福壽無疆”人物大瓷板
估價 RMB800萬-1200萬 成交價 RMB 920萬 2011年秋季拍賣會
第五,1928年作 琮式瓶
“珠山八友”是一個文化現象,這種現象在陶瓷史上是鮮見的,在中國繪畫史上卻是相當普遍的———“畫派”現象。“珠山八友”的出現是有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在明清以前的陶瓷文化情境中,陶瓷工匠的任務是為統治階級服務,身份和創作沒有自主性,也沒有結社的自然條件,他們的身份就像是受雇者。時序發展到近代,陶瓷工匠的身份得到了極大的自由和釋放,于是他們就像其他文人一樣具備了形成藝術雅集或藝術社團的條件。他們往往有共同的志趣或人生目的。就像王大凡(1888-1961)在《珠山八友雅集圖》中表述的一樣:道義相交信有因,珠山結社志圖新。翎毛山水梅兼竹,花卉魚蟲獸與人。畫法唯宗南北派,作風不讓東西鄰。聊得此幅留鴻爪,只當吾儕自寫真。這種帶有自娛意味的直抒胸臆,讓人看到了無奈,也看到了景德鎮瓷業的危機局面。景德鎮人杰地靈,人才輩出,隨著清朝國力的衰敗,皇家御窯廠的衰落,一批出類拔萃的優秀民間陶瓷藝術家異軍突起,珠山八友就是其中技藝超群的代表人物。
據廣州隆盛市場部分析,此幅王大凡瓷板畫,尺幅之大,保存之完整實屬難得,隨著藝術品市場尤其是是珠山八友瓷板畫市場的火熱程度逐步提高,這幅作品有望在藝術品市場嶄露頭角,獨樹一幟!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