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竹籃的應用更加廣泛,除了傳統的用途外還可以作為各種產品的外包裝。

楊麗萍拉竹筐,拎竹籃出行
比如作為粽子包裝、月餅包裝、大閘蟹包裝、水果包裝等等。以此替代傳統的紙盒包裝,即環保又時尚,產品使用完畢后還可作為家居裝飾物品和收納盒,可以說是包裝的一次革命。如今越來越多的商家選擇竹籃作為產品的外包裝以此吸引消費者眼球,效果明顯。

2015年,劉嘉玲花費60多萬港元的高價從嘉德香港秋拍拍得兩件竹籠的消息,一時間刷屏了不少人的“朋友圈”。有網友對此調侃道:“以后上街買菜不能用竹籃兒了,比LV的包還貴。”玩笑歸玩笑,如此昂貴的竹籠并非用于盛放蔬果,而是出自日本老竹藝人之手的精致“花器”。高昂的價格不僅取決于其考究而追求極致的工藝,更來自蘊含其中的藝術美和東方文化內涵。

2015年10月,劉嘉玲68萬港幣拍下兩個竹編籃子
在中國,竹編有著深厚的歷史傳統,竹從自新石器時代的生產工具,經歷了禮器、樂器,終而成為君子形象的審美象征。在宋元繪畫中,可見不少竹編器物。宋代流行插花之道,每于節日,競相爭艷,蔚然成風。此時的竹籃可見多種編織方法,已經遠遠超越了實用性,而達到了觀賞的層次。宋人崇尚淳樸雅淡,插花也講究清雅脫俗,竹編平實自然,因此成為文人雅士插花之首選用具。至明清時代,竹工藝更是精巧絕倫,編織技法推陳出新,是中國竹編工藝史上的另一個高峰。而如今,清代以前的中國竹藝也只能在繪畫中見到了。

慈溪市竹籃博物館收藏的竹籃
浙江慈溪市就有一個熱愛竹籃的藏家,致力于竹籃收藏,一共收藏了300多件各式各樣的竹籃作品。并且經常挑選一些竹籃參展。他說收集的竹籃越多,對竹籃文化的研究也越深入。他說,寧紹一帶竹籃堪稱全國之最,跟這一地區的文化、經濟掛鉤。寧紹一帶文化底蘊深厚,文人氣息濃厚,加上經濟富庶,對竹籃的審美觀、價值觀、制作技藝起到了催化作用。而且每一件他收藏的竹籃,他都能滔滔不絕地講出自己的收藏故事。竹籃雖然算不上名貴的古董,但體現了匠人精神,承載了歷史的溫度。


不僅如此,竹籃在國外也有著很高的人氣。竹工藝自十五、十六世紀傳入日本,受到珍視,得到傳承發展,并對日本竹編藝術產生巨大影響。竹的旺盛生命力被視為日本民族頑強向上與堅忍不拔的精神象征。竹甚至被視為神圣之物、神靈寄居之所。
自室町時代(1333-1573年)煎茶與竹工藝一同從中國傳入日本,至江戶時代末年至明治初年是日本漢文化的全盛時期,此時從中國進口的“唐物”多由竹編制而成,如盛放花果的器皿、茶道中的竹籃、放置木炭的竹簍、擺放茶器的竹架等等。如此,盛行的茶道文化包含的諸多儀式活動,對竹籃容器提出了較高的藝術需求。

竹編廣口提梁花籠

竹編提梁花籠

竹編魚型掛花籠

斑竹四方編提梁花籠
漢風盛行的大阪、關東等地區,竹器應文人的審美而造被稱為“文人竹籃”,他們從復制唐物竹籠,逐漸發展出線條、顏色、形態和質感和諧統一的日式竹籃,將竹籃從功能性的手工藝品發展為公眾認可的藝術品。
這些精湛的竹藝作品因其簡潔質樸的材質和獨特的東方形態備受贊賞,已經超越了技藝的概念,成為獨具創造性的文化遺產和藝術作品,為世界各地博物館和私人藏家推崇珍藏。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