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到吃火鍋,今兒咱們就來好好說一說這火鍋的鍋。火鍋,古稱“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時發(fā)出的“咕咚”聲而得名。它是中國獨創(chuàng)的美食,歷史悠久。那時的吃貨們要想吃火鍋,還得用上鼎。沒錯,是用鼎,就是那個龐然大物,萬萬沒想到,它的其中一個作用居然是用來打火鍋!

但不管是幾千年前的陶鼎,還是商周的銅鼎,只要煮上一鼎,就能喂飽饑餓的一群少年。據(jù)考證,解放后出土的東漢文物“鑊斗”,即為火鍋。
唐朝白居易的《問劉十九》詩:“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就惟妙惟肖地描述了當時食火鍋的情景。到宋朝,火鍋的食法在民間已常見,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譜中,便有其同友人吃火鍋的介紹。元朝,火鍋流傳到蒙古一帶,用來煮牛羊肉。
火鍋在中國有數(shù)千年歷史。在三國時期,作為一枚妥妥的吃貨,魏文帝曹丕發(fā)明了在鼎中嵌入隔板,形成5個獨立區(qū)域,取名五熟釜,每格加入不同的湯料,一鍋能嘗遍5種味道!(這就是今天鴛鴦火鍋的前身!)

到了南宋,煮火鍋的單一技法被打破,有了涮~~將肉切成薄片,燙熟了蘸醬吃。從此下至黎民百姓,上至皇親國戚都酷愛涮火鍋。

三足青銅鼎
這應(yīng)該是最早的火鍋了。“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民以食為天”,人們特別重視鼎,后來發(fā)展成為一種禮器。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條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燒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

銀壽字火鍋 故宮博物院收藏

粉彩火鍋 故宮博物院收藏
清朝乾隆年間,乾隆曾幾次到江南,因為乾隆皇帝喜歡飲酒做詩吃火鍋,所到之處,人們都為他的隨行官員們準備了火鍋。自此以后,南北各地火鍋都極盛行。
清朝嘉慶皇帝登基大典時,曾舉辦過盛大的火鍋宴會,名為"千叟宴",所用的火鍋多達1500余個,其規(guī)模堪稱登峰造極、令人驚嘆!

掐絲琺瑯團花紋菱花式火鍋故宮博物院收藏
除了這些和咱們現(xiàn)在使用的火鍋相似的火鍋之外,清宮中還有一種簡便火鍋——火碗。這是一種組合式的火鍋,由火碗、支架和酒精碗組成,可以同時上桌燒煮食物,也可單獨溫食品。
如今,火鍋品種繁多,口味齊全,就算連吃一個月都不帶重樣!可不管你吃的是哪種口味的火鍋,千言萬語,都在這一鍋里。可謂:鍋為器具、湯物合一、邊煮邊吃不亦樂乎!

銀錯金壽字火碗 故宮博物收藏

銀鍍金壽字火碗 故宮博物院收藏

歷史印記明顯,極具滄桑感。
類似這樣的銅火鍋,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有,早在九十年代,電火鍋還未盛行,一到冬天全家圍坐在一起吃火鍋。鍋中盛著美食,鍋底塞上木炭,待到炭火燒得通紅,鍋中沸騰,揭蓋開吃!最重要的是往鍋里塞吃的同時不忘往鍋里添上木炭。不得不說,火鍋是一場最沸騰的中國式相聚!你家曾經(jīng)的那只銅火鍋,現(xiàn)在還好嗎?
目前來說,最受藏家喜愛的是銅質(zhì)火鍋,銅火鍋的設(shè)計上分為6個部分:底盤、鍋身、火座、鍋蓋、火筒和小蓋,如果能拿出全套的銅火鍋,收藏起來就有價值。
僅一只銅火鍋的生產(chǎn)工序就有7道:成型、鑄造、焊接、鍍錫里、鏨花、拋光、組裝。
銅火鍋不僅在民間受歡迎,1973年周恩來總理接待來華訪問的法國總統(tǒng)蓬皮杜時,將雕有“九龍奮月”圖案的銅火鍋贈送給蓬皮杜總統(tǒng),蓬皮杜總統(tǒng)如獲至寶。
天氣轉(zhuǎn)冷了,“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偷換了概念,不妨把家里的老銅鍋請出來,讓這“一老”再發(fā)揮下廚子的余熱,這個冬季,讓我們愉快的約上小伙伴們吃火鍋吧~
珍稀奇打造企業(yè)家收藏交流學(xué)習(xí)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yè)家收藏網(wǎng)
注:本文部分內(nèi)容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quán)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