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有許多誤區,有些誤區看似彎路,多走一段竟會回歸正道;有些誤區,山重水復,一旦踏入就可能找不到方向。收藏離不開買與賣,對于買與賣的認識上就有諸多誤區。我們總是毫不吝惜地稱贊那些只買不賣的收藏;而對于快買快賣,今天進明天出的生意行為,則一味斥之為急功近利。如果受這種認識的引導,收藏極有可能誤入歧途。藏家成長的不同時期,擁有質量不同的藏品,賣與不賣都各有道理,我們憑什么厚此薄彼?
沒有天生的收藏家,收藏家要靠藏品與眼力來說話,收藏家的成長總是伴隨著藏品的增加和知識的增長,只有藏品的增加而不見知識的增長,那是搜刮財富而不是收藏作品,離收藏的旨趣相距甚遠。而學識、眼力的提高如何實現呢?無非來自于書本的知識、師友的傳授和實踐中的經驗。其中實踐經驗尤為重要,要想成為一個有眼力的藏家,最有效的途徑,就是通過他在藝術市場的實踐來完成,在買入賣出過程中歸納得失、積累經驗、增加信心。因此,比較穩妥的收藏之路是先做商家再做藏家,初入收藏之道,應當以學為主,頻繁地買進賣出是一種練眼力的好方式,是否打眼,是否撿漏,市場的驗證是相對客觀的。在一個較為規范的交易環境中,藝術品的成交價格基本能夠反映作品的品質,贗品有贗品的價格,普品有普品的價格,精品有精品的價格,它們會在合理的價格區間內波動,一般不會漫無邊際。贗品賣出天價,只是極端的個例,而不是常態。
因此,通過交易狀況來反推收藏行為的得失,不失為學習收藏的好辦法。如果只買不賣,看似拋開了投資牟利的因素,收藏的行為顯得更為純粹,但在收藏者自身尚不具備鑒別眼力的初始階段,如何判斷所買的作品是否物有所值,這種判斷如果完全倚靠他人,那是很危險的,我們應該相信,市場遠比專家更靠譜。同時,通過市場的交易能夠及時糾錯,避免收藏初始階段投入太多,陷得太深的危險。我們時有聽說,一些藏家藏了一屋子贗品而毫不自覺,假如他能試著拿出幾件藏品到市場上交易,也許就能發現問題,迷途知返了。當一個藏家在藝術市場上歷練久了,眼力高了,自然藏品就能越買越精,這時藏品就分出三六九等,有些只是牟利的籌碼,有些是可以把玩的珍寶,哪些該進,哪些該出,了然于胸,買與賣形成良性循環,收藏之道才能走得持久。
其實,真正意義上只買不賣的收藏是絕少的,中國人好面子,在收藏行為上也經常流露出暴發戶的心態,炫富與攀比成了許多人收藏的樂趣,于是賣藏品變成是一件丟面子的事,丟面子的事自然遮遮掩掩不愿多提,中國藏家公開標榜自己只買不賣的居多,這種假象會誤導他人。收藏本來純粹就是滿足自己耳目之娛的雅玩,就像有人嗜煙、有人嗜酒一樣,是一種中性的行為,不必褒也不必貶。收藏的底線是不損人、不損物,沒必要一定要把底線拔高到弘揚文化的高度,收藏家的首要任務是守住底線,而不是一味地想著充當文明使者。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