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民輝牙雕《富貴吉祥》

《赤壁大戰》

張民輝骨雕《福如東海》

張民輝
廣州牙雕領軍人物之一、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民輝,從上世紀90年代起,就開始致力于在骨雕上尋覓新的可能性,“牛骨在材料的表現上,無論是色澤、硬度、雕刻方法等方面都與牙雕效果比較接近”,他強調,“牛骨的成本比象牙要低得多,通過骨雕可以把牙雕的藝術效果帶進千家萬戶”。
近一米八高的牙雕力作,需十二名好手耗時一年。
近日,記者在廣州花城博雅工藝廠現場參觀了工藝品展示和創作生產等區域。整個工藝廠頗具規模,同時在工作的工人有五六十人,加工創作的原材料包括了象牙、猛犸象牙、河馬牙、牛骨等,其中以牛骨居多,每個工人有互相間隔開的工作臺以及相應的機器,包括一臺固定的抽風機和一至兩部軟軸雕刻機,抽風機的作用主要是避免骨粉隨意亂飄。
整個生產區域光線稍暗,每個工人的辦公臺上均有一盞明亮的臺燈,此舉是為了讓光線更為集中。走訪期間,記者所見,工人年齡是20歲到40歲的中青年,張民輝表示,這些工人有些已跟了自己近20年。
分工方面,現場有的工人正在創作大型的牙雕作品,有的工人在做鑲嵌工序,還有一些則在做微細的雕刻,整個生產線井然有序,工人們似乎對自己所進行的工序均十分清晰,雖然廠里面鉆機發出的唧唧聲不斷回響,但每位在場的工人均全神貫注。
張民輝指著一件名為《風順號》(178cm×36cm×92cm)的牙雕作品說:“這件作品融匯了圓雕、浮雕、通雕、鏤空及拼鑲等多項技藝,這樣一件作品,需要動用12個水平較高的工人,用一年時間來完成。”
張民輝帶記者參觀了用牛骨作為創作材料的骨雕陳列室和象牙牙雕陳列室,記者肉眼確實難以分辨兩種材質之間的區別。其中一座骨雕作品《南國明珠》,更讓記者印象深刻,細小的牛骨竟能鑲嵌出如此恢弘的藝術作品,而且幾乎看不出拼接的痕跡,“這件作品最精巧的地方在于中山紀念堂門前孫中山雕像的那根拐杖,雕刻過程稍微不留神,就容易折斷。”而事實上,記者看到“中山紀念堂”中窗花的微細程度,也足讓人嘆為觀止。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