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作為新興投資市場,已經越過房地產和股市,開始成為高凈值人士資產配置的選擇。但國內藝術基金只有少數產品能夠善始善終,兌付的背后暗藏“兇險”。在這矛盾統一的市場浪潮之下,多數市場資金已經轉向封存期相對較長的私募型藝術品基金,更有機構開始探索全產業鏈模式,希望助力藝術品基金走出目前的困境。
企業家加入
廈門藝術品市場的能量,已逐漸能與上海、北京等地相媲美,2013年11月10日,廈門藝術品投資界第一只專業化運營的藝術品投資基金——華辰藝術品投資基金正式成立,包括柯希平在內的福建46位企業家成為該基金的首批“合伙人”。
基金由廈門華辰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管理,募集總額不超過15億元,首期基金募集金額為1億元。基金存續期為6年,其中前2年為投資期,后4年為管理、經營和退出期,預期年化收益11%~15%。其中60%以上投資中國古代和近現代的書畫與瓷器,40%投資中國當代藝術和西洋藝術,投資渠道以參加國內外拍賣會為主、洽談交易為輔,地域覆蓋紐約、倫敦、東京、香港及境內多地等國際藝術品拍賣重鎮。
退市需謹慎
華融信托2011年發行的“正德藝術品基金集合信托計劃公告”即于2013年11月7日提前終止,產品規模9000萬,就在同日,該公司新產品“融鑫8號正德藝術品基金2期集合信托計劃”成立,產品規模1.1億。信托人士認為這種做法最大的可能就是融資方發新產品還舊產品,延期還款。
回歸傳統經營
2013年11月,20世紀國畫大師——晏濟元1號資產組合產權發行啟動儀式在重慶舉行,晏濟元美術館館長王建設計了面向投資界、收藏界、企業界人士的藝術基金,基金份額為500萬元。1號資產包的發行期限是“1+1”,為兩年期,第一年是運作期,第二年是退出期。今后可能會持續推出“2+1”、“3+1”不等的資產包組合。
全產業鏈模式
“北京汲古文化藝術基金”也在2013年12月30日正式揭牌。由北京文信時空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北京恒基發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北京煮雨山房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聯合發起,運用金融手段服務文化的投資基金。初期募集10億基金,用于購置海外收購散佚文物藝術品,建立海外文物回流博物館;第二期募集50億基金,購買海外頻臨破產的博物館及大型收藏機構所收藏文物藝術品;基金第三期募集目標為200億,希望通過與國家聯合整合置地,將文物分類建立博物館群落,并于博物館群落周邊興建一系列商業品牌地產。
編輯手記
藝術品基金退市年就這樣“低調”的過去了,作為不怎么透明的投資產品,這兩三年入市的藝術品基金究竟是賠了,還是勉強支撐,只能說冷暖自知。在此次特別報道組稿的過程中,編輯們聯系了若干位藝術品基金界曾經的風云人物,不少人的電話已是空號,當然這也可能是巧合,而有應答的電話那頭,也多是推脫聲,或許此時藝術品基金還是個敏感話題。
大浪淘沙,那些“唯利是圖”的跟風冒進者勢必在這一輪競爭中被淘汰,但也勢必有勇者繼續前行。藝術品保險業、藝術品抵押貸款等在前些年還是一片空白,如今專業經營藝術品保險業務的安盛藝術品保險集團也已正式進軍中國市場,廣州信昶銀行也在前不久發放了首筆藝術品信貸基金,各種障礙正在不斷掃除。一些不管從團隊結構,還是產品結構都更加合理的藝術品基金已經做好入市的準備,或將在新一輪競爭中駕馭好金融這把雙刃劍。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