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上,第一個被稱為“草圣”的是張芝,《漢書注》引王愔《文志》曰:“(張芝)尤好草書,學崔、杜之法,家之衣帛,必書而后練,臨池學書,水為之黑,下筆則為楷則,號匆匆不暇草書,為世所寶,寸紙不遺,韋仲將謂之‘草圣’也。”
第二個被稱“圣”的是王羲之。雖然唐太宗特別喜歡王羲之,說他盡善盡美,但仍沒有說他是“圣”。把王羲之稱為“書圣”和“草圣”的始作俑者是唐宗室成員李嗣真《書后品》。用了無比華麗的辭藻來稱贊王羲之。一般人都知道王羲之是“書圣”,而不知他是“草圣”。
第三位是張旭,是無可爭議的“草圣”。杜甫《殿中楊監見示張旭草書圖》中,“斯人已云亡,草圣秘難得。”第一次稱張旭是“草圣”。
中國書法史上那么多高手,就只有這三位“草圣”,古代對于圣是有嚴格要求的。
然而,現當代,“圣”這個稱呼卻變得沒有那么嚴格了。比如,林散之就被稱為“草圣”。
一般認為,杰出的書法家都是博采眾長,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立自己非常鮮明的個人風格。以此來衡量的話,林散之就不是“草圣”。他臨摹的是漢碑,雖然臨得確實很好,但是達到這個水平的并不少見,讓他出名的恰好是學習黃賓虹的書法。
黃賓虹書法造詣很高,也曾反復強調自己的書法,但是他的書法不被關注,名氣不是特別大,因為畫名太大。他的書法諸體兼備,老辣生拙,蒼中帶柔,是從古代到近現代轉變的一個承上啟下的樞紐。他的融合能力非常強,將真、草、隸、篆,甚至甲骨文,融合成了鮮明的個人風格。
林散之是站在黃賓虹的肩膀上成就了自己,沒有脫開黃賓虹的體系,在筆墨體系上沒有創新,并沒有形成強烈的個人風格,只在形式上稍有特色,如果說變化,那就是變簡單了。黃賓虹書法里是有傳統的影子的,但是林散之沒有。林散之的書法,起筆、轉彎的地方都沒有動作,氣度不夠大,寫草書最重要的是天賦,放得開才能寫得瀟灑。而且,他寫字非常慢,怎么能寫好草書?《書譜》里曾談到遲和速的問題:“因遲就遲,詎名賞會。”
李世民評價王羲之:“似奇反正,若斷還連。”而林散之沒有太過于穩當方正,行之間沒有橫向的變化,太簡單機械,我認為不高級。我見過林散之的四幅作品,寫的是同一首唐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就像現在的很多所謂書法家,總是在寫“厚德載物”,草書家是不應該受內容束縛的。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