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物質自然老化痕跡的微觀鑒定
“微痕鑒定”作為一門科學,主要是通過對事件發生后的內在或外在的痕跡表現,推論出導致這些痕跡發生的原因或過程。痕跡學是對時間的反向指證,它同“與時間有關的所有信息”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微痕鑒定是研究過程系統中各子系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發生信息傳遞、交換的規律和特點,以及研究接收和破譯這些信息。微痕鑒定發展到今天,已經廣泛應用于偵查、文物考古、古陶瓷鑒定等多個領域。
陶瓷是由不同的晶相、玻璃相、氣相等組成的復合體,它們的顯微結構特征都要受到陶瓷的化學成分、晶體結構以及工藝過程等因素的影響。顯微結構中包括主晶的含量、形態、大小,主晶相間的排列關系,主晶相與非主晶相的相互關系,晶相與其他礦物間的關系等。有鑒于此,現代科技便采用顯微結構技術對古陶瓷進行研究和鑒定。顯微結構分析技術就是利用光學系統或電子光學系統的設備,觀察肉眼所不能分辨的微小物體形態結構及其特征的技術。
在古陶瓷的顯微結構研究中,對其胎、釉尤其是中間層的晶相結構分析已成為常用的研究手段。針對古陶瓷這種復合多相材料而言,光學顯微鏡是一種非常實用的結構分析方法。通常情況下,在古陶瓷的胎、釉顯微結構觀察中,一般可觀察到瓷胎中的主要物相為石英、長石、云母、莫來石、鐵鈦礦物和少量的其他礦物,還有少量的玻璃相。在釉中,除了大部分的玻璃相外,通常還有少量的殘留石英、氣泡,而在某些種類的古陶瓷釉中還存在一些析晶(如鐵的氧化物析晶、鈣長石析晶等)。根據這些顯微結構觀察的結果進而可對古陶瓷的胎釉配方、原料種類、原料處理,尤其是燒結狀態等進行印證分析。例如,胎中莫來石晶體的大量出現就意味著燒成溫度較高,而胎中玻璃相的出現也是胎體燒結的重要條件。
實際上,物質老化痕跡的微觀鑒定是傳統經驗鑒定的延伸和發展,是在借助傳統鑒定在判斷古陶瓷的器形、紋飾、款識、價值等社會屬性方面有顯著優勢的基礎上,探索古陶瓷的內部,研究其內部的變化規律,和傳統經驗優勢互補,使傳統經驗鑒定插上科學技術的翅膀,更好地為研究、鑒定、保護、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瑰寶——古陶瓷服務。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