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時當下,對傳統遺產的梳理和傳承,依然是如今多元文化共存現實中不可缺失的內容。
山水語言的樹石元素是構成山水畫的主體,古人非常重視樹石的訓練,有“五日一石”、“十日一水”的講究。每一位山水畫家的本職就是必須對構成畫面的諸多元素進行解讀,并以個人的解讀方式去重構形式的關系。
在山水畫解讀中,我們面對的不是一張純粹描述風景的畫作,而是一卷慢慢展開讓人品味的山水清音的圖譜,幾近抽象的形式所構成的超穩定的宇宙空間里,有著十分嚴密的內在邏輯。解讀或重構不是隨心所欲的拼圖,也不是純形式分析的最后探究,而是要靠悟性來解讀,不能全盤推倒,只能用心智去轉換,要從結構的內涵入手,悉心體味那些創造形式的大師們對山水的獨特理解和睿智的表述,并讀出他們的情緒品性、人文精神。解讀不僅是勞心勞力,更是對實力和智慧的考驗。
就山水畫而言,那些經典圖式是歷代名家對山水畫符號語言的天才貢獻,以奇妙的想象力概括出自然的不同形質,并且配置了相應的筆墨程式,靈活多變的表現力使圖式語言氣韻生動。“似與不似”是中國藝術特有的審美理念,“書畫同源”的同構性屹立了筆墨在中國畫中的核心地位。山水畫的表現形式是以二維的平面空間來展現自然;鑒于書畫的同構性,以書意的揮灑和筆墨元素搭建的空間構架;以隨心所至的“游心”視點遨游自然,中得心源;用“三遠法”來經營自然的秩序,采用重疊分合法來拓展空間深度;以詩化的情緒語言表現幽杳深邃的境界,而這一切的形式元素都以畫家的“詩性”和恰當的把握來完成“以形媚道”和“暢神娛性”的目的。
山水經典解讀,主要通過“手談”的方式。或“擬”或“臨”是中國畫主要的體道形式。就繪畫體認來說,形式分析具有“形器”的含義,但那些符號的意味又是“以形媚道”來實現。“技近乎道”的觀念可以說由“器”入“道”的過程,是中國哲學精神對“形神”關系間的一種把握。
自宗炳提出“澄懷味象”的體道觀來講,其內涵是要求畫家面對自然時,對“道”的觀照和個人獲得“暢神”的精神自由相結合,而并非僅僅對自然的外在形式進行探究。但是,自然是萬物的生母,它的常態和非常態都是畫者要加以深入探究的。人與山水比較,人無疑是渺小的,對山水只有主動感受卻不能完全掌控,所以,山水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方面等待人的探索和了解。對山水的欣賞要發揮一個人的能動性,還要不失自身獨特的意趣。“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人張璪提出的山水畫創作原則之一,山水畫家要體察自然、探究和發現自然中的形式因素。因為經典圖式是彼時古人從自然中獲取的樣式,今時的人們只有再從自然中去驗證,發現和修正現存圖式的得失,從而獲得創造新圖式的后援,也只有從自然中汲取力量才能消解經典壓力造成對畫家的心理障礙。現存的山水畫圖像史充分體現了解讀心智的健全發揮。
傳統不是“原罪”,我們也不要以為與傳統親近會有“原罪感”。它是支撐我們向前走的精神后援。
晉人王獻之在被自然鼓舞時說:“從山陰道上行,山川映發,使人應接不暇。”我們現今站在傳統文化的山陰道上巡禮,無疑是一種無上的愉悅。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