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健康文化”的構成要素,博物館或許應在抵御自身的亞健康狀態方面找到更多出路。
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最近的蝴蝶特展,吸引了大批家庭。博物館制作了標有蝴蝶成長期的卡片,孩子們繞著香蕉樹尋找卵、蛹、毛毛蟲、成蝶,每找到一個就蓋一枚紀念章,很受孩子們歡迎。
強調一下,這是一個收費展覽。如今,在許多免費開放的國立博物館,內設收費展覽的做法已是司空見慣,所謂“大門敞開,小門收費”。這并未阻擋參觀者的熱情,大英博物館去年推出的龐貝古城文物特展票價高達15英鎊,展出前網上預訂就超過5萬張。
長期以來,歐洲國家的博物館都重度依靠國家財政扶持,但近年來很多國家削減了文化預算,英國藝術委員會資助的近700個藝術機構和組織中,政府投資所占比例已由10年前的50%下降為目前的33%。
英國東約克郡赫爾市半年前剛獲“英國文化之城”的美譽,然而市政廳今年決定從文化遺產保護預算中砍掉15萬英鎊,當地一家公立博物館被迫改為每兩周開放一天。在意大利,收藏有魯本斯、卡拉瓦喬、提香畫作的波格塞美術館,因經費削減部分區域的空調壞了兩個月也沒錢修,為防止畫作受損只得開窗降溫。《泰晤士報》批評稱“政府在推卸在文化上應盡的責任”,“國家會因此重回平庸”。
為緩解財政困窘,藝術至上的博物館不得不撩起高雅的裙擺,蹲在地上找資金。去年底,英國倫敦克洛伊登地方政府為籌集當地博物館展館重建資金,在香港拍賣了17件包括中國明代瓷器在內的博物館珍貴藏品。拍賣的部分原因是這些物品的展出保險費高達每年2萬英鎊,所以從未被展出過。這些展品最終拍得了824萬英鎊,但博物館也被憤怒的英國博物館協會除名,英國藝術委員會還聲稱要重新審定克洛伊登區政府的博物館運營資格。
鎮館之寶萬萬賣不得,于是高科技復制品橫空出世。荷蘭梵高博物館制作的3D打印版與梵高畫作高度相似,幾乎只有專家才能分辨真偽,復制畫一幅售價高達2.5萬歐元。
美國的博物館對政府的依賴較小,不過集資也非易事。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歷史博物館就嘗試在互聯網上獲取公眾小額捐贈,根據網民捐贈額來投放相應的回饋,比如17美元可以獲得新展的主題貼紙。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傳統是請訪客根據意愿付款,不過售票處有一個25美元的標識,小字標注“建議購買”。就是這一舉動,遭到了訪客代表發起的門票欺詐集體訴訟,引發了公眾對美國博物館收費問題的討論。
文化守護者談錢是不是很“俗”?英國藝術委員會發布的《博物館與幸福》研究報告稱,博物館能提高人們的幸福感受,提升人們對健康的認知水平。隨著博物館經費問題不斷登上媒體文化版頭條,要求國家加強支持的聲音不斷增多,而公眾也對適當的收費逐漸趨于理解。作為“健康文化”的構成要素,博物館或許應在抵御自身的亞健康狀態方面找到更多出路。
博物館代表過去,也代表未來,更代表一個國家和民族未來創造潛力的儲備。美國著名藝術評論家杰瑞·薩特茨曾說,夏天去博物館最好,和去游泳池一樣精神抖擻,因為你會沉浸在藝術的海洋里。
現在,正是夏天。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