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把手稿小心地放回原處,與攤主攀談起來。這是一位高高大大的小伙子,圓圓的黑臉上戴著一副眼鏡,看起來是個憨厚人。說話滿口東北味兒,他向我說了他是牡丹江人,也是畫漫畫出身,和許多漫畫界知名人士都認識,說了他得到這幅手稿前前后后的曲折經過。當我向他詢問價錢時,他一口咬定少6000元不賣,我被他開的高價嚇住了,又隨便搭訕了幾句,便轉向別處去了。
離開了小伙子的書攤,我的腦子里卻還在盤算著,這幅手稿到底是真是假?小伙子的訴說似乎也有些夸張的成分,不是有許多書販編出各式各樣的故事蒙那些買書人嗎?難道今天被我遇上了?可為何又那樣逼真,讓人看不出一點痕跡?我的腦子里像過電影一樣,推斷著這幅手稿真偽,終于提出了幾點疑問。第一,這幅手稿的幅面似乎比正版的《三毛流浪記》幅面要大,憑直觀,手稿的幅面每邊約大出2公分。第二,手稿上書名“三毛流浪記”五個字的字體與原版書上的字體不太一樣。第三,手稿上沒有作者張樂平的簽名。第四,為什么只有一幅封面,其余的手稿哪里去了?我給自己提出了這些疑問,也給自己各種各樣的解釋。這半天,這件事一直縈繞在我的腦際。在回家的路上,我忽然推翻了我的猜想:手稿幅面的大小,不應該算作問題,誰規定了手稿紙的大小一定要和出版書的大小一樣呢?最初草稿紙上的字體也不一定就是那樣,印刷出版前也可以改動呀,作者也不一定要在每頁手稿上都簽上自己的名字,至于賣家偏偏只得到那張封面,而沒有得到其他頁面,也屬正常的事。想到此,我覺得這份手稿應該算是真跡,可是雖然這樣想著,心里卻仍拿捏不定。到家后,我找出自己收藏的所有關于三毛的書翻看,終于在《張樂平連環漫畫全集》中找到了答案。這本書“張樂平創作年表·大事記”中,明明白白記有“1983年,《三毛流浪記》全部原稿,捐獻給中國美術館。為表彰張樂平對我國美術事業的貢獻,文化部在中國美術館舉行授獎儀式。”
《三毛流浪記》這份手稿雖然沒到入手,但對這份手稿真偽卻做了一番甄別,也算是我藏書路上的一段趣事吧!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