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自古出奇石,精品知多少?用玩石行家的話說,黃河石天造地設,鬼斧神工,其精品可遇而不可求。然而,裴曉軍用十幾年的功夫,以尋覓的1000多立方米黃河石構建了一座氣勢恢宏的佛國世界!
裴先生說,他在收藏第一塊黃河石時就暗下宏愿:以佛為主題,盡可能把佛陀、菩薩、羅漢的畫面石、象形石盡收囊中。15年后,他的愿望實現了。這本新近出版的《石頭上的佛國》可為見證。
全書以實物照片為主,輔以文字說明及考證。正文是佛本生故事系列組石65立方米,有佛陀出生圖,出生感苦圖,出家求佛圖,割肉飼鷹圖,菩提樹下成佛圖,佛陀涅槃圖等;菩薩組石60立方米,有南海觀音、白衣觀音、洞中觀音、持瓶觀音、送子觀音以及文殊、普賢、地藏等菩薩。令人吃驚的是,書中除了十八羅漢外,還收錄了1008立方米羅漢石,即佛陀涅槃時結集的前后五百羅漢。這些羅漢都一一標注出了圣號,或立或臥,或思或嘯,神態各異,這是怎樣艱辛尋覓,構想及命名的過程!書后附錄了作者收藏的風景、生肖、動物、文字等畫面和象形奇石。全書展現的1000多立方米石頭是裴先生從他收藏的3000多立方米黃河石中精選出來的。
這些經過黃河大手筆雕琢的各種佛陀、菩薩、羅漢,其造型或具象或寫意;其畫面或清晰或朦朧;其神態或鮮明或含蓄,均有國畫工筆的纖細,有潑墨渲染的酣暢,更有印象畫派的色彩之妙及現代畫派的抽象。
裴曉軍先生還為收藏界糾正了一個重要的史實錯誤,即目前人們普遍認為,中國最早的五百羅漢圣號實物是江蘇的《江陰軍乾明院五百羅漢尊號碑》,成于公元1134年,公元1860年毀于戰火。而裴先生在廣西宜州白龍洞發現了北宋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雕刻的《供養釋迦如來住世十八尊者五百大阿羅漢圣號碑》,比江陰碑早了36年,因地處偏僻,又在洞中,全碑保存完整,沒有自然及人為損壞,除個別字跡模糊外,整體完好如初。這是目前我國唯一保存完整的,最早的五百羅漢圣號實物。
有人說裴曉軍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有石緣佛緣,有例為證:一次他受邀到天祝天堂寺參加宗喀巴大佛開光籌備工作,閑暇之余在大通河中就得到一塊有天然魏碑體“人心”兩個大字的心狀石。多識活佛嘆曰:“這真是奇石,奇緣。”
更神奇的是,他在南非好望角居然拾到一塊頭戴尖頂氈帽,身穿薄紗長袍,酷似1837年布爾人與祖魯人激戰中挽救了布爾人的南非布爾女人石。2008年9月,南中友好協會會長安娜女士專程為此從南非來到蘭州,本想索走這塊石,但參觀了他收藏的3000多立方米黃河石后,激動地說:“你是石癡,南非布爾女人石放在你這兒是最佳歸宿。”
15年間,3000立方米黃河石是沿著黃河源頭往復千萬里的尋覓,是翻撿數億兆石頭的結果。烈日下,風雨中,冰雪里,一塊塊翻,一塊塊看,一塊塊思索,一塊塊對比。崎嶇的山路,茫茫的戈壁,湍急的河道,搬運,搓洗,命名,配架,沒有十二萬分的勤奮和吃苦精神是做不到的。
裴曉軍說自己是玩出來的學問,聽似輕松其實飽含艱辛。他對自己癡迷的事一旦咬定絕不放松,并且追求幾近苛刻的極致和完美。唐卡要收最好的,藏獒要養最好的,黃河石要選最好的,宣德爐要藏最好的。
裴曉軍先生的奇石收藏得益于他生活的甘肅這片土地,和黃河穿城而過的蘭州。《石頭上的佛國》賦予了黃河石更為深邃的文化內涵,把黃河石收藏推到一個新的高度,是對黃河文化不同角度的闡釋,也是對甘肅,對蘭州地域文化的一個大力宣傳。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