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藏家偏愛明代佛像?
根據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的統計,2013年在佛像市場整體回調的背景下,明代佛像市場表現最為突出:在成交率與前年基本持平的情況下,明代佛像成交額同比上升273.65%,以27.63%的成交量支撐了佛像文物市場52.84%的成交額,成為佛像市場的主力軍。
為什么藏家偏愛明代佛像?除了對佛像虔誠的膜拜以外,更多是因其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審美樣式。
自元代開始,中國佛像制作的主流風格由漢式轉為藏式,這一方面是出于皇帝個人對藏傳佛教的信奉,另一方面也是受朝廷統治政策的影響。明代永樂和宣德兩朝治藏的重心是宗教籠絡政策,佛像是回贈西藏上層必不可少的固定禮品,這些匯集全國能工巧匠,經過數十道復雜工藝制成的皇室御制佛像,除了符合西藏佛像的標準外,還以雍容華貴的佛像樣式體現出大明皇家的氣派,再加上僅賞賜給前來朝貢的西藏各派宗教領袖,就更加珍貴,在當時就已經價值連城。
明佛像比清佛像均價高2-4倍
屢創拍賣紀錄的都是明代佛像,但市場流通量最多的卻是清代佛像。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的統計顯示:自2004年以來,清代佛像成交量一直居于明代之上,但就均價來講,明代佛像要高出清代佛像2-4倍,2006年時曾一度高達9倍之多。
為什么清代佛像不如明代佛像受歡迎?監測中心分析認為:清代佛像雖然選材貴重、鑲珠嵌寶,但千佛一面,體態臃腫、衣紋僵硬,藝術水平相比較而言缺少生動的韻味,因此價格上難以與明代佛像比肩。
并非永樂年間的佛像就是最好的
另據統計,在2013年拍賣成交達500萬元以上的明代佛像中,98%是明早期的藏傳佛像,尤其以永樂、宣德年間為多。2006年和2013年的兩件“億元”佛像均為明早期銅鎏金釋迦牟尼像,尤其是2013年成交的1.87億元的永樂釋迦牟尼坐像,致使2013年釋迦牟尼像均價達289.6萬元。在很多藏家眼中,永樂、宣德年間的宮廷造像似乎就是最好的。
對此,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副會長一西平措接受羊城晚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永樂年間集中創造出一大批藝術精品,但不能說永樂年間的東西就是最好的。如果從內在氣韻的流動來講,永樂年間的佛像還不如高古的。”
首都博物館研究員黃春和也告訴羊城晚報記者:“宮廷造像的確代表的是一個時代的高度。但每個朝代佛像的造型風格都不同,佛像的鑄造技藝也有差別,每個朝代都有各自的藝術高度,不能說永樂年間的佛像就是最好的。”
佛像藏家主要在廣東等地
市場剛起步的時候,最早購買佛像的人很多是源于宗教信仰,后來入場的很多人是跟風,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了佛像承載的文化內涵,自然收藏人群逐年擴大。目前國內的佛像藏家多分布在南方、沿海地區如廣東等地,以企業家或者信仰佛教的人士為主,固定的收藏群體使得成交狀況一路平穩。
廣州華藝國際拍賣副總裁王力告訴羊城晚報記者:“廣東佛像收藏市場潛力非常大,雖然收藏群體相對于書畫的要小,但藏家都很懂。華藝這次春拍在廣東地區首推佛像專場就成交喜人,一尊‘明中期釋迦牟尼誕生像’原是廣州市文物總店舊藏,應該是明代皇家宗廟所供奉,但當時大家都不識貨,流失海外,這次又回流中國,很多買家一眼就看出了這尊佛像的不凡,拍賣時叫價很激烈,最后拍出了230萬元。”
“現在也有很多新買家加入佛像收藏的行列,剛入行的則是偏愛外觀漂亮的菩薩像。”
“佛裝”和“菩薩裝”
藏傳佛教佛像分為兩種:“佛裝”即螺發、身披袈裟,無項鏈、瓔珞裝飾;“菩薩裝”即頭戴珠寶冠,身披綢衣,佩戴瓔珞、項鏈等飾物。“佛裝”佛像的刻畫較為簡單,釋迦牟尼像通常著“佛裝”;藏傳的度母、菩薩像、金剛像則是多著“菩薩裝”,并且常常配以珠寶、瓔珞、項鏈等裝飾物,增加了美感,也推高了其市場價值。而財神、宗喀巴、羅漢、蓮花生等佛像價格相對較低。
另外,佛像所持法器、飾物的多少也直接影響了佛像的市場價值,因為這些均展示出了當時高超復雜的工藝。法器是指佛像手中持有的器物,包括寶瓶、寶珠、法輪、蓮花、楊枝、各種兵器等。“菩薩裝”像所持法器比“佛裝”像多,進一步推高了其價格。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