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見傾心,中年自學做糖畫
25日上午,天下起蒙蒙細雨,家住石板溪的米師傅冒雨來到鐵路壩出攤,依然吸引了不少路人圍觀。
米師傅自小酷愛畫畫,閑暇之余會在鐵路壩擺攤畫人像。上世紀80年代,他開始自學“糖畫”。
米師傅說,小時候,解放路有個糖畫老藝人,自己每每路過都要看好久,對自己來講,糖畫更像是一種童年記憶。“上班以后,每逢周末我都會在鐵路壩一帶擺攤畫人像。38歲那年,我下定決心自學糖畫。”
說做就做,米師傅買來一大袋白砂糖在家熬起來。剛開始,由于掌握不好放水的多少、熬制時間的長短,糖汁又苦又澀,粘度也不能保證作畫的流暢。差不多浪費了30多斤糖,米兆貴才勉強掌握了要領。“為這事,不知道挨了老婆多少頓罵。”米師傅笑稱。
學會了熬糖,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畫糖才要真功夫。米師傅雖說有一定繪畫功底,但畫在紙上和用糖畫是完全兩碼事。“掌著糖勺要一氣呵成,只要有一步錯了便前功盡棄。”米師傅說,為了畫的流暢,米師傅隨身攜帶的便簽紙上,用鉛筆畫滿了各種圖案:飛禽走獸、花鳥魚蟲、十二生肖……“就跟寫字一樣,每種圖案的筆畫順序我都得爛熟于心。”
以糖畫會友,外地“粉絲”拜師
就這樣在家研究了半年,米師傅推著自己制作的糖畫車“出山”了。每逢周末,他都會去鐵路壩古玩城附近擺攤。由于他熬出的糖做出來晶瑩剔透、又脆又甜,從一開始就十分俏銷,這讓米師傅信心大增。他開始玩起創新——做立體糖畫。立體不同于平面,除了“畫”,還要通過再加工讓主體變成“3D”的。
2007年退休后,他開始到全國各地以糖畫會友。除了港澳臺,全國各省都留下他的足跡。哪里有廟會,哪里就有他做糖畫的身影。“活動參加完了,就在當地擺攤,每每能得到他人認可,我就開心得不得了。”
讓米師傅難忘的是在河南洛陽擺攤的一次經歷。那時,米師傅的糖畫很受當地學生歡迎,讓旁邊一名57歲的修鞋匠十分羨慕,鞋匠當時就要拜師學藝。就這樣,米師傅在鞋匠家住了1個月,將手藝傳給了這位“粉絲”。
受邀赴海外表演,盼收宜昌高徒
2009年,他的糖畫開始走向海外。一次在廣州擺攤的時候,他被一位新加坡華人 “相中”,應邀參加了新加坡濱海灣的文藝活動,這門民間手藝深受當地居民歡迎。“在那兒表演,一天用了20斤糖。”米兆貴笑著說:“當時我就下定決心,要讓這門手藝發揚光大。”
不久后,米兆貴又收到了來自韓國、日本、越南等地的邀請。本是一件好事,可米兆貴又有點犯愁:糖畫車這么笨重,去海外,必須要改良。汽車修理工出身的他,再一次“腦力全開”,發明了能拖、能提、能扛的便攜式糖畫車。
“現在的心愿就是能在宜昌收個高徒。”米兆貴笑著說:“8歲的孫子很有潛力,他喜歡畫畫的那個勁兒和我小時候差不多!”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