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歷來認為紫色為祥瑞之色,比如說“紫氣東來”一詞,出自典故道家始祖老子出關之時,關令尹喜見有紫氣從東而來,知有圣人駕臨,便向老子求道,老子見世道險惡,留下了千古名篇《道德經》便匆匆而去。故宮原叫紫禁城,由此可見紫色的地位。晉代太傅崔豹所著的《古今注》有記載稱“紫檀木,出扶南,色紫,亦謂之紫檀。”紫檀木色呈深紫,歷來為帝王將相、文人雅士所珍愛,價格昂貴,居各木之首,被稱為“王者之木”。
紫檀也叫青龍木、黃柏木、薔薇木、花櫚木、羽葉檀。屬于喬木,是世界名貴木材之一,主要產于南洋群島的熱帶地區,其次是交趾。印度的小葉紫檀,又稱雞血紫檀,是目前所知最珍貴的木材,是紫檀木中最高級的。常言十檀九空,最大的紫檀木直徑僅為二十公分左右,其珍貴程度可想而知。紫檀要八九百年乃至上千年才能長成材。國內最大的紫檀原木在東陽市紫檀博物館,東陽市紫檀博物館陳列著兩根大規格的小葉紫檀原木,為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高度達到3.8米,直徑更是達到驚人的38厘米和40厘米,是當之無愧的“紫檀王”,堪稱無價之寶。
永樂初年,明成祖朱棣派鄭和,滿載綾羅綢緞七下西洋布施,空船而歸。但空船在海上航行遇風浪搖擺過大,為防翻船,船艙內需要重物壓艙,產于東南亞的紫檀木恰好又是當時中國所缺的,還能充當壓艙物,不少紫檀木就這樣被運回了中國。此后,明代皇帝派官吏赴南洋采辦紫檀木成為定例,一直延續到明朝滅亡,南洋群島所產之紫檀木幾乎被采伐殆盡。明代所采辦的木料并非都立即使用,很多存儲備用。因此,截止到明末清初,全世界所產絕大部份的紫檀木都匯集到中國,分儲于廣州和北京。清代所用紫檀木料主要為明代所采,因明代采伐過量,清時尚未復生,來源枯竭,這也是紫檀木為世界所珍視的一個重要原因。
紫檀木最早只用于制作些小件物,后來,紫檀木的色澤與良好的物理特性頗受宮廷及民間的喜愛,地位隨之攀升。到了明晚期,文人發現了紫檀木的沉穆雍容之美,倍加推崇,紫檀木多制成文房用具,如鎮紙、筆筒、爐、瓶、盒等。清代初年,紫檀木用在家具上較多,大多被制成桌椅、幾架、箱柜、盒匣等。
紫檀在所有硬木中“性”是最小的,這就是說,紫檀變形率小,遇熱遇冷遇干遇濕都能應付自如。我們很少看見大面積開裂的老紫檀家具,收縮縫也少有過分者,適可而止。在雕刻方面,紫檀由于結構細膩,組織均勻,任何一個方向下刀都感受差不多,不像竹子,縱向下刀勢如破竹,橫向下刀如切鋼筋。在同樣尺寸的方板掏出同樣直徑的圓洞,放上一年,其他木材都會顯出明顯的橢圓或輕微的橢圓,只有紫檀仍能保持其初始的圓形,以表現其高貴的品德。
常言“十檀九空”,最大的紫檀木直徑僅為二十公分左右,其珍貴程度可想而知。在各種硬木中紫檀木質地最為細密,木材的份量最重,入水即沉,棕眼較小,木紋不明顯,多產于熱帶、亞熱帶原始森林。紫檀木的特征主要表現為顏色呈犀牛角色澤,它的年輪紋大多是絞絲狀的,盡管也有直絲的地方,但細看總有絞絲紋,紋理纖細浮動,變化無窮,尤其是它的色調深沉,顯得穩重大方。
紫檀木的鑒別其實并不難,用酒精棉球在其表面輕輕一擦,如果棉球呈紫紅色,就是紫檀。紫檀木上刮下來的木屑,浸在酒里,木屑會出現一道道血紅色的絲條。老紫檀浸水不掉色,打上顏色一擦就掉,新紫檀相反。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