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滴是什么?
硯滴又稱水滴、書滴,貯存硯水供磨墨之用。硯滴的出現與筆墨的使用和書畫的興起有關。硯滴也稱水滴、水注、書滴、蟾注等。有嘴的叫“水注”,無嘴的叫“水丞”。硯滴做工都比較精美,材質除金屬、玉石、瑪瑙外,大多是陶瓷材料的。在造型設計上,也是窮其工巧,堪與后世出現的紫砂壺藝術相媲美。它們大都古雅別致,多姿多彩,散發著濃郁的中國文化氣息。
最初古人使用各種形狀的水壺水盂類器皿研墨時發現,用水壺水盂往硯池里倒水時,水的流量往往很難控制,于是就改進和發明了便于控制水量的研墨用具,這就是硯滴。如果說筆墨紙硯是古代文人書房中不可或缺的實用四寶,那么硯滴之實用功能則要小得多,而相應的清賞把玩價值卻要大得多。它們題材多樣,寓意美好,其消費對象則往往是達官顯貴、皇家貴胄,因此傳承至今的硯滴類作品大多具有很高的鑒藏價值。
魏晉時除流行漢時熊形滴外,蛙龜等青瓷硯滴也較為流行。如青瓷熊硯滴,仔熊右手捧食欲入口,左肢輕扶左膝,神情專注。頂部有孔為注水口。與上器相比,更加栩栩如生。
南北朝時期硯滴以動物造型更為普遍,如蛙形、兔形等,并有其他造型的硯滴。如請辭棒槌形硯滴,其形狀頗像一茄子,一端圓鼓上有雞心狀注水口,另一端為細管狀流。造型小巧別致。器身刻畫卷枝紋,線條流暢自然。
唐代硯滴形制小巧,造型別致,除有瓷制品外,還有銅制品,導入龜形硯滴,造型為一龜口銜小碗,龜背有柱形鈕,龜甲雕刻精湛細膩,為唐代硯滴中的精品。
宋元之時,瓷硯滴再度興盛,尤以龍泉窯燒制的眼底最為新穎別致,有舟形、作俑形、童子牧牛形、魚形等。魚形的硯滴,為一只跳躍的魚形,口為滴,背部有一注水孔。造型別致,魚身刻紋。通體施以灰青色釉,為元代硯滴中的精細之作。
明代瓷業高度發達,硯滴自是爭奇斗妍,歷代均有硯滴傳世,尤以宣德時器物別有風韻。青花鴛鴦形硯滴,為象生鴛鴦形,背上有圓孔,上插有一滴管,平底,通體以藍地留白技法裝飾。器型精巧,胎白質細。左上留白地內青花楷書“宣德年制”。
清代硯滴以象生形居多,作工精巧,青白釉蓮蓬形硯滴,其造型極為別致,左邊一朵荷葉為水盂,邊堆塑螃蟹,內有孔洞通向右邊蓮蓬,蓮蓬有出水孔為硯滴。和兩件文房用具為一體,前朝所少見,為清代早期器物。
盡管硯滴的外形多種多樣,但有三點結構是共同的:一是腹內中空,可以盛水;二是在較高的位置上有一細孔,傾倒時,可以滴出水來;三是背上有一個圓孔和腹相通,圓孔上有一段高起的管狀器,可以注入水,用水時,用一個手指按住,把硯滴移到硯臺上時,不會有水灑出,只要略松開手指,便有水滴到硯臺上。
在文房用具中硯滴傳世品較少,又因其形制小巧而不引人重視,故收藏難度較大。
文物鑒定專家講瓷硯滴的作偽有四種方式:一是做土銹法, 因為明代以前的高古硯滴絕大多數是出土文物,一般鑒定方法是用水浸濕底部,用鼻子聞,如有土浸味便為出土文物。造假者便涂上一些老土冒充,但容易識破,因為土浸是瓷器上百年氧化腐蝕形成的繡斑,很難剝落,而假土浸很容易用手剝落。二是藥浸法,即用化學藥水浸泡、涂擦。但有一股藥水味,且涂擦過于均勻,容易識破。三是假開片法,是將剛出爐的瓷硯滴灑上鹽水、或在出爐前開爐驚風,瓷硯滴釉面就會出現爆裂,產生開片,然后再在開片處涂上污水、茶垢,冒充古品,但也容易鑒定,只要將開片污垢擦去便見本色,而真正的老品開片中的污垢須用84洗液浸泡24小時以上才可去除。四是老底接新胎,即在真正的老瓷硯滴殘破的底部接上新瓷胎。這要從其器型、釉色上加以鑒定。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