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微信朋友圈瘋傳的一篇“神文”,標題為《震驚:他生下來就已經5000歲神童郝笛,21歲身家過億》,文章描述了天津有一名叫郝笛的年輕人被冠以“天才考古少年”的稱號。
“5歲開始迷戀文物,八九歲就賺了17萬元,12歲發現‘白金三品’和‘魚腸劍’、撰寫出《發現魚腸劍后的探索》《棘幣初探》等多篇論文,21歲身家過億……”“敢用照片鑒寶且從未失手”“郝笛七八歲時就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里給文物挑錯,得末代皇叔約談”……有違常識的故事一個接著一個,里面還穿插著實名實姓的“社會名人”,充滿聞所未聞的懸疑氣息和反智的情節橋段。
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克倫認為,“這是一次胡鬧,不值得過多關注”,這是有人炒作的反常舉動。
什么是“考古學”?陳克倫解釋,考古學研究的基礎在于田野調查發掘工作,基本訓練就是在田野進行考古。郝迪收藏一些錢幣,怎么稱得上“考古學家”?從網絡的文章看,他只是對錢幣有興趣。普通的古錢幣并不昂貴,價值連城完全談不上,文物也不是年代越久遠,價值越高的。他聲稱擁有多少萬件寶貝,有沒有想到過,中國連很多大型博物館要收藏上萬件有價值的文物,都不是件容易事。他的周圍人可能想要炒作,說他的眼光獨道,可以買他的東西。曾經也有人想要這樣成名,事實證明,沒有門路。這樣炒作是不會成功的。
這篇讓圈里圈外看得津津有味的“神文”,將一個考古愛好者炮制成為了一名匪夷所思的考古神童,無署名的文章也在網絡上走紅。郝迪不是憑空捏造的人物,自2002年起就有媒體報道。最早報道來自天津《每日新報》,采寫郝笛的記者叫魏孝民。報道郝笛的稿子刊發后,經常光顧天津沈陽道古玩市場的郝笛,從普通“喜歡研究古幣的孩子”變成了收藏新星。據魏孝民介紹,出名后的郝笛熱衷一些經營活動,口碑大不如前了,就是一個商人。
6月30日,在“神文”中對郝笛“佩服到五體投地”的司馬南發表了微博《被逼出來的我的一點說明》。他在微博里提到,十幾年前在南方某衛視的談話欄目中,采訪過一個據稱認識古錢幣等文物的孩子。現場幾樣東西是孩子自己拿來的,或是家里人拿來的,還是記者從哪里拿來的,他現在記不太清了。但主持人所提的問題是記者預先設計好,并且事前溝通過的。司馬南在微博里寫到:“假如大家現在在網上所傳的這個考古天才少年,就是當年我采訪過的那個小孩兒,未免離題萬里言過其實了。”
與會長何志華、記者魏孝民相比,古錢幣專家、天津市錢幣學會理事王宗發認識郝笛時間要更早些。“神文”中還提到,2001年11月30日天津某文物發掘現場,十幾位考古專家沒能說明白一塊剛出土的鐵疙瘩的來龍去脈。一籌莫展之際,16歲的郝笛出現并指出,這是清咸豐年間福建寶福局鑄造的鐵錢,因工藝粗糙沒有流通,就運到天津當炮砂。再往下挖果然挖出一顆直徑4厘米的鐵炮彈。王宗發揭穿,那些都是他的研究,郝迪關于古錢幣的一些言論,都是他發表在文章里的東西。
事實上,這名被光環籠罩的年輕人不足30歲,其“神奇”似乎只在“線上”,只存在于互聯網中,不少考古、收藏界的“圈內人”稱,“壓根不知道這個人”。
針對“神文”提及的學術成就,古兵器收藏者@汗青微博指出:“《發現魚腸劍后的探索》、《棘幣初探》,沒有任何刊載信息,核心期刊里沒有,普通搜索引擎里也沒有任何刊載信息,基本可以肯定是杜撰的。
“神文”中提到,郝笛為北大歷史系客座教授,但北大資源學院文物學院院長劉雄明確否定此說法。劉雄也是在微信上才看到郝笛,“文物鑒定學是博物學的范疇,沒有神童也沒有神話。”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