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瓷是我國宋代“汝、鈞、官、哥、定”五大名瓷之一,被譽為名瓷之首,有“汝窯為魁”之稱。汝窯的工匠,以名貴的瑪瑙入釉,燒成了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蟬翼紋,晨星稀,芝麻支釘釉滿足”典型特色的汝瓷。
臨汝窯燒瓷始于北宋中葉,北宋后期至金代盛燒不衰。北宋王朝的建立,撥亂反正,社會穩定,手工業進步,陶瓷業繁榮昌盛,制瓷技術達到了較高水平。到宋徽宗大觀年間,以定白瓷有芒(邊沿無釉)不堪用,則改用汝青瓷,命汝州建青瓷窯,專為宮廷燒造御用品,即把汝官窯稱汝窯,把汝窯稱臨汝窯。汝窯作為一代名窯,高麗曾對其進行過仿制。自明代以來,汝窯瓷器一直受到人們的熱捧。明代宣德時期,景德鎮御窯廠已開始仿燒汝釉瓷器。清代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各朝也都有仿燒。但明清景德鎮御窯廠所仿汝釉瓷器只是模仿汝窯瓷器的釉色,基本不模仿其造型。


汝窯是北宋官窯,是供宮廷使用之器,在市場和民間中流傳甚少。南宋時有文獻記載“汝窯……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及。”說明當時其身價已非同一般。其產品最好者當然上供皇室,不合格者方許在市場出售,因此汝窯大部分產品是用來供奉朝廷使用的。
官汝窯大約共燒早了20年左右,傳世品極少,所以物以稀為貴。根據目前統計,汝窯瓷傳世大約分布于以下幾個地方:北京故宮博物院17件、臺北故宮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館8件、英國大維得基金會7件、天津博物館1件、廣東省博物館半件、中國香港收藏家羅桂祥1件、日本現存4件、美國現存5件、英國私人收藏1件共計67件半。


汝官窯獨居眾瓷之首,土質細膩,胎骨堅硬,釉色潤澤。釉中摻瑪瑙末,其色有天青、豆青、蝦青,微帶黃色,還有蔥綠、天藍等,尤以天青最為名貴,有“雨過天晴無去處”之稱,釉汁淳厚,猶如堆脂滴淚,視如碧玉,叩聲如磬,汁中沙眼顯露了蟹爪紋、魚子紋和芝麻花。


造型方面。仿品顯得呆滯,缺乏神韻。尤其是采用注漿成型者,更缺乏神韻。所仿汝窯三足弦紋樽往往胎體過厚。筆者曾問仿制者為什么不將胎體做薄些,回答說是胎體做薄了極易變形。看來還是胎體配方存在問題。另外,臆造的器型也很多,尤應引起注意。釉質方面。仿品的釉質很難達到與真品完全一致,往往帶有乳濁感,普遍偏向“鈞釉”,釉色也多偏藍。釉面不是無開片就是開片無不及而過之。制作工藝方面。支釘痕不是過大就是過小,釘痕的顏色往往過白。還見有在仿品上鏨刻乾隆御題詩者,只要看看真正的汝窯瓷器上所鏨刻的乾隆御題詩就會發現,仿品上所鏨刻御題詩的字體根本達不到乾隆時的刻詩水平。至于在仿品上包金鑲銀者,更是別出心裁之作。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